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2 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2.1 指标预处理方法 | 第18页 |
2.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法 | 第18-21页 |
2.2.1 层次分析法 | 第18-19页 |
2.2.2 改进熵值法 | 第19-20页 |
2.2.3 博弈论集化赋权法 | 第20-21页 |
2.3 综合评价模型 | 第21-25页 |
2.3.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GRA) | 第21-22页 |
2.3.2 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TOPSIS) | 第22-23页 |
2.3.3 灰色逼近理想解耦合模型(GRA-TOPSIS) | 第23-25页 |
3 研究基点与数据 | 第25-2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页 |
3.2 所选样点灌区基本情况 | 第25-28页 |
4 区域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第28-48页 |
4.1 区域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第28-30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页 |
4.1.2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4.2 博弈论集化权重计算 | 第30-31页 |
4.3 基于GRA模型的区域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 第31页 |
4.4 基于TOPSIS模型的区域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 第31-32页 |
4.5 基于GRA-TOPSIS模型的区域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 第32-35页 |
4.6 模型比选 | 第35-41页 |
4.7 灌溉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辨识 | 第41-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灌溉用水效率对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影响效应研究 | 第48-65页 |
5.1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特征分析 | 第48-49页 |
5.1.1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概念 | 第48页 |
5.1.2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本质属性与特征 | 第48-49页 |
5.2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1页 |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9页 |
5.2.2 DPSIR框架模型的应用 | 第49-51页 |
5.3 区域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响应特征研究 | 第51-63页 |
5.3.1 江川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主控因子分析 | 第51-57页 |
5.3.2 梧桐河灌区水资源系统恢复力主控因子分析 | 第57-6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创新点 | 第66页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