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1.2 课题背景第11-13页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的相关理论第14-18页
        1.2.1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的类型第14页
        1.2.2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的分析第14-17页
        1.2.3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与鲁棒性第17-18页
    1.3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3.1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3 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规范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4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的研究现状第2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模与连续倒塌分析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RC框架结构的设计第24-26页
        2.2.1 平面框架结构的设计第24-26页
        2.2.2 空间框架结构的设计第26页
    2.3 RC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建模第26-28页
        2.3.1 分析平台第26-27页
        2.3.2 材料参数第27-28页
        2.3.3 截面和单元第28页
    2.4 RC平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第28-35页
        2.4.1 非线性Pushover分析第28-30页
        2.4.2 非线性Pushdown分析第30-33页
        2.4.3 非线性动力连续倒塌分析第33-35页
    2.5 RC空间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第35-39页
        2.5.1 非线性Pushdown分析第35-36页
        2.5.2 非线性动力连续倒塌分析第36-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基于构件抗震可靠度分析的RC框架结构最可能失效构件识别第40-67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结构可靠度的相关理论第40-44页
        3.2.1 结构可靠度的理论基础第40-41页
        3.2.2 结构可靠度计算的近似解析法第41-42页
        3.2.3 有限元可靠度方法第42页
        3.2.4 整体可靠度方法第42-44页
    3.3 平面RC框架结构的构件抗震可靠度分析第44-59页
        3.3.1 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第44-45页
        3.3.2 基于FERM的构件可靠度分析第45-48页
        3.3.3 基于Pushover方法的构件可靠度分析第48-56页
        3.3.4 两种方法的比较第56-59页
    3.4 空间RC框架结构的构件抗震可靠度分析第59-63页
        3.4.1 X向随机Pushover分析第60-61页
        3.4.2 Z向随机Pushover分析第61-63页
    3.5 基于构件可靠度分析的最可能失效构件识别第63-65页
        3.5.1 RC平面框架结构第63页
        3.5.2 RC空间框架结构第63-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RC框架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第67-76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的概率基础第67-68页
    4.3 基于构件拆除法的随机Pushdown分析第68-70页
    4.4 不针对灾害作用的结构条件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第70-72页
        4.4.1 荷载系数的统计分析第70页
        4.4.2 结构的条件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第70-72页
    4.5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整体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第72-74页
        4.5.1 场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第72-73页
        4.5.2 结构的地震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结构抗震分析及概念设计研究
下一篇:乡土景观理念下城市景观空间序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