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识别系统规划研究--以大庆市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加速发展 | 第10页 |
1.1.2 城市形象设计热潮 | 第10页 |
1.1.3 文化发展大平台 | 第10页 |
1.1.4 地域性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7页 |
1.3.1 城市识别系统 | 第11-15页 |
1.3.2 传统 CIS | 第15-16页 |
1.3.3 地域文化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城市识别系统的构建要素分析 | 第24-37页 |
2.1 物质构成 | 第24-29页 |
2.1.1 城市自然风貌 | 第24-25页 |
2.1.2 城市形态 | 第25-26页 |
2.1.3 城市格局 | 第26页 |
2.1.4 城市街道广场 | 第26-27页 |
2.1.5 城市建筑及布局 | 第27页 |
2.1.6 环境标识及设施 | 第27-28页 |
2.1.7 城市标志 | 第28-29页 |
2.2 非物质构成 | 第29-31页 |
2.2.1 传统文化及工艺 | 第29页 |
2.2.2 民间习俗 | 第29-30页 |
2.2.3 餐饮及服饰 | 第30页 |
2.2.4 节日活动 | 第30-31页 |
2.3 影响系统构建的主要因素 | 第31-33页 |
2.3.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2.3.2 社会历史形态 | 第32-33页 |
2.4 系统构建的主要特点 | 第33-34页 |
2.4.1 内在气质的可传承性 | 第33-34页 |
2.4.2 地域特色的可表达性 | 第34页 |
2.4.3 城市个性的易认知性 | 第34页 |
2.5 地域文化在城市识别系统构建中的作用 | 第34-36页 |
2.5.1 构建支柱 | 第34-35页 |
2.5.2 突显特征 | 第35页 |
2.5.3 深化内涵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突显地域文化的城市识别系统建设策略 | 第37-54页 |
3.1 突显地域文化特征建设的原则 | 第37-38页 |
3.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页 |
3.1.2 地域文化传承原则 | 第37-38页 |
3.1.3 文化创新原则 | 第38页 |
3.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8页 |
3.2 遵循自然以加强地域感官印象 | 第38-42页 |
3.2.1 保护及运用传统的城市布局 | 第38-39页 |
3.2.2 打造突显自然风貌的城市天际线 | 第39-40页 |
3.2.3 采用地域特色突出的城市色彩 | 第40-41页 |
3.2.4 设计融入自然环境的城市建筑 | 第41-42页 |
3.3 传承文脉以加深文化记忆 | 第42-47页 |
3.3.1 提取并运用地域文化符号 | 第42-44页 |
3.3.2 设计传承地域性符号的城市建筑 | 第44-45页 |
3.3.3 保留并举办地域民俗活动 | 第45页 |
3.3.4 传承并发扬当地传说及历史事件 | 第45-46页 |
3.3.5 传承并发展民间工艺 | 第46-47页 |
3.4 传承生活模式场景以打造文化体验 | 第47-50页 |
3.4.1 打造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城市广场 | 第47-48页 |
3.4.2 打造利于公众参与的特色文化街道 | 第48-49页 |
3.4.3 打造传承传统生活模式的建筑布局 | 第49-50页 |
3.4.4 打造场所文化特色的创新识别 | 第50页 |
3.5 推广文化宣传以利于文化特色传达 | 第50-53页 |
3.5.1 设计突出地域元素的城市标志 | 第50-53页 |
3.5.2 推出城市宣传名片 | 第53页 |
3.5.3 策划大型宣传活动 | 第53页 |
3.5.4 加强信息网络媒介宣传 | 第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大庆市城市识别系统规划 | 第54-68页 |
4.1 大庆市城市识别系统现状分析 | 第54-56页 |
4.1.1 缺少具有特色的城市标志 | 第54页 |
4.1.2 城市形态保护性不佳 | 第54页 |
4.1.3 城市开敞空间单一化 | 第54-55页 |
4.1.4 城市色彩识别性缺乏 | 第55页 |
4.1.5 城市部分建筑形象缺乏特色 | 第55页 |
4.1.6 城市文化挖掘匮乏 | 第55-56页 |
4.2 大庆市的地域文化分析 | 第56-58页 |
4.2.1 北纬 45°温带特色 | 第56页 |
4.2.2 百湖文化 | 第56-57页 |
4.2.3 当地文化习俗 | 第57页 |
4.2.4 油气资源文化 | 第57-58页 |
4.2.5 历史发展积淀 | 第58页 |
4.3 遵循自然环境特色规划策略 | 第58-62页 |
4.3.1 延续城市传统布局模式 | 第58-59页 |
4.3.2 沿湖打造城市天际线 | 第59-60页 |
4.3.3 突出适应城市气候的城市色彩 | 第60页 |
4.3.4 保护并打造百湖风貌 | 第60-62页 |
4.4 传承城市文脉规划策略 | 第62-64页 |
4.4.1 打造多元化文化展示 | 第62-63页 |
4.4.2 举办多样化民俗活动 | 第63页 |
4.4.3 塑造石油文化景观 | 第63-64页 |
4.4.4 开展大庆精神学习教育 | 第64页 |
4.5 塑造特色生活模式场景规划策略 | 第64-65页 |
4.5.1 打造城市特色步行街道 | 第64页 |
4.5.2 打造城市特色广场 | 第64-65页 |
4.6 加大文化宣传规划策略 | 第65-67页 |
4.6.1 设计突出大庆精神的城市标志 | 第65-66页 |
4.6.2 推广系统化的城市标识 | 第66页 |
4.6.3 举办大型推广活动 | 第66-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大庆市城市识别系统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