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论文难点 | 第15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能过剩相关问题概述 | 第16-20页 |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问题概述 | 第16-18页 |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 第16-17页 |
2.1.3 河北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第17-18页 |
2.2 产能过剩相关问题概述 | 第18-20页 |
2.2.1 产能过剩的内涵 | 第18页 |
2.2.2 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 | 第18-19页 |
2.2.3 产能过剩的分类 | 第19-20页 |
第3章 河北省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和问题 | 第20-34页 |
3.1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3.1.1 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2 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优势 | 第21-22页 |
3.1.3 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不足 | 第22-26页 |
3.2 河北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 第26-30页 |
3.2.1 低产能利用率 | 第26页 |
3.2.2 低产业集中度 | 第26-27页 |
3.2.3 低利润率和高负债率 | 第27-30页 |
3.3 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危害 | 第30-31页 |
3.3.1 钢铁行业风险增加 | 第30-31页 |
3.3.2 产业发展恶性循环 | 第31页 |
3.3.3 国际贸易摩擦频繁 | 第31页 |
3.4 河北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成因 | 第31-34页 |
3.4.1 以GDP为标准的考核机制 | 第31-32页 |
3.4.2 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 | 第32页 |
3.4.3 产业发展政策不合理 | 第32页 |
3.4.4 财政预算软约束 | 第32-34页 |
第4章 近年来河北钢铁“去产能”的政策及效果分析 | 第34-40页 |
4.1 河北省钢铁“去产能”采取的主要政策 | 第34-35页 |
4.1.1 强化组织领导 | 第34页 |
4.1.2 优化产业结构 | 第34页 |
4.1.3 健全激励机制 | 第34-35页 |
4.2 河北省钢铁“去产能”工作的主要成效 | 第35-37页 |
4.2.1 钢铁产能规模有所控制 | 第35页 |
4.2.2 产业结构调整有所进展 | 第35-36页 |
4.2.3 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 第36页 |
4.2.4 环保问题有所改观 | 第36-37页 |
4.3 河北省钢铁“去产能”工作的主要问题 | 第37-40页 |
4.3.1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足 | 第37页 |
4.3.2 供给效率、创造力不够 | 第37-38页 |
4.3.3 政策干预目标和力度变化频繁 | 第38页 |
4.3.4 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困难 | 第38-40页 |
第5章 国外治理产能过剩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 第40-44页 |
5.1 美国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 第40-41页 |
5.1.1 美国产能过剩的历史概况 | 第40页 |
5.1.2 美国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 | 第40-41页 |
5.2 日本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 第41-42页 |
5.2.1 日本产能过剩的历史概况 | 第41页 |
5.2.2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 | 第41-42页 |
5.3 欧共体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 | 第42-43页 |
5.3.1 欧共体产能过剩的历史概况 | 第42页 |
5.3.2 欧共体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 | 第42-43页 |
5.4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5.4.1 加大财政投资 | 第43页 |
5.4.2 鼓励企业“走出去” | 第43页 |
5.4.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第6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6.1 明确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区别 | 第44-45页 |
6.1.1 供给侧改革指向生产者 | 第44页 |
6.1.2 供给侧改革的长期性 | 第44页 |
6.1.3 供给侧改革改“增量”,还要改“存量” | 第44-45页 |
6.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45页 |
6.3 加快技术创新力度 | 第45-46页 |
6.4 把握外部战略机遇 | 第46-47页 |
6.5 做好内部稳定工作 | 第47页 |
6.6 深化机制体制创新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