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3 小结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以人为本理论基础与规划理念体系构建 | 第18-33页 |
2.1 以人为本 | 第18-22页 |
2.1.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第18-19页 |
2.1.2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 第19页 |
2.1.3 以人为本思想 | 第19-22页 |
2.2 规划理念 | 第22-27页 |
2.2.1 城市规划 | 第22页 |
2.2.2 城市规划理念 | 第22-25页 |
2.2.3 以人为本缺失的规划误区 | 第25-27页 |
2.3 以人为本规划理念体系 | 第27-32页 |
2.3.1 核心本质 | 第28页 |
2.3.2 实现途径 | 第28-29页 |
2.3.3 实现原则 | 第29页 |
2.3.4 实现方法 | 第29页 |
2.3.5 对模式设计的指导 | 第29-30页 |
2.3.6 对发展定位的指导 | 第30页 |
2.3.7 对规划编制的指导 | 第30-31页 |
2.3.8 规划实施 | 第31-32页 |
2.3.9 政策保障 | 第32页 |
2.3.10 公众参与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典型以人为本的规划案例分析 | 第33-39页 |
3.1 国外案例分析----新加坡 | 第33-36页 |
3.1.1 花园城市 | 第34页 |
3.1.2 国民住宅 | 第34-35页 |
3.1.3 规划细节 | 第35页 |
3.1.4 旧城改造 | 第35-36页 |
3.1.5 经验借鉴 | 第36页 |
3.2 国内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区 | 第36-38页 |
3.2.1 综合发展 | 第36-37页 |
3.2.2 规划引领 | 第37页 |
3.2.3 景观构建 | 第37页 |
3.2.4 细节打造 | 第37-38页 |
3.2.5 经验借鉴 | 第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以人为本规划理念在中新海虞花园城的运用和创新 | 第39-58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39页 |
4.2 选址定位 | 第39-41页 |
4.2.1 科学选址 | 第39-41页 |
4.2.2 精准定位 | 第41页 |
4.3 模式设计 | 第41-42页 |
4.3.1 引入农民股份,共享开发红利 | 第41-42页 |
4.3.2 设立发展基金,反哺当地社会 | 第42页 |
4.4 规划编制 | 第42-54页 |
4.4.1 编制流程和特点 | 第43-44页 |
4.4.2 对原规划的评价和优化提升 | 第44-45页 |
4.4.3 创新提出“六新”规划思路 | 第45-53页 |
4.4.4 创新公众参与 | 第53-54页 |
4.5 规划实施 | 第54-55页 |
4.5.1 坚持用地功能与空间布局 | 第54-55页 |
4.5.2 坚持开发时序与规模控制 | 第55页 |
4.5.3 阶段开展反思与检讨 | 第55页 |
4.6 政策保障 | 第55-57页 |
4.6.1 坚持规划一票否决权 | 第55-56页 |
4.6.2 坚持城市设计法定化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8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图表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