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中日比较立法视野下的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预防法律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引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学术意义第10页
        1.1.3 实用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文献检索法第11页
        1.3.2 经验总结法第11-12页
        1.3.3 比较分析法第12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2-14页
2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面临的泄漏风险第14-22页
    2.1 网络银行概念与特征第14-15页
        2.1.1 网络银行概念的产生第14页
        2.1.2 网络银行的特征第14-15页
        2.1.3 网络银行业务类型第15页
    2.2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来源与应用第15-18页
        2.2.1 个人信息的概念第15-17页
        2.2.2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来源和分类第17页
        2.2.3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应用第17-18页
    2.3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面临的泄漏风险第18-22页
        2.3.1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面临的外部风险第19-20页
        2.3.2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面临的内部风险第20-22页
3 我国现有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漏的法律机制第22-33页
    3.1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3.1.1 隐私权说第22页
        3.1.2 财产权说第22页
        3.1.3 人格权说第22-23页
    3.2 我国现有的预防规则体系及其评价第23-29页
        3.2.1 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体系第23-25页
        3.2.2 网络银行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义务第25-27页
        3.2.3 泄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第27-28页
        3.2.4 现有预防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3.3 行业自律机制现状第29-32页
        3.3.1 银行业自律组织第29-30页
        3.3.2 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行业规则第30页
        3.3.3 各网络银行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现状第30-32页
    3.4 小结第32-33页
4 日本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预防法律机制第33-43页
    4.1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背景与发展历程第33-34页
    4.2 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理论基础——自我信息控制权理论第34-35页
    4.3 日本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立法现状第35-41页
        4.3.1 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体系第35-37页
        4.3.2 网络银行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与具体规则第37-40页
        4.3.3 泄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第40-41页
    4.4 行业自律机制第41-43页
        4.4.1 行业自律机构第41页
        4.4.2 行业规则与ISMS适合性评价制度第41-42页
        4.4.3 各网络银行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现状第42-43页
5 我国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预防法律机制之完善第43-50页
    5.1 中日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预防机制比较第43页
    5.2 完善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防范机制的总体思路第43-44页
    5.3 完善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规范第44-48页
        5.3.1 制定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防范基本原则第44页
        5.3.2 完善预防网络银行个人信息泄露具体规则第44-47页
        5.3.3 完善泄漏网络银行个人信息的责任第47-48页
    5.4 明确主管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主管机构第48页
    5.5 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第48-50页
6 结语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织惯例视角下城管执法适应行为研究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