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其他能源发电论文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以五莲县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为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8页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18-20页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2 论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基本理论的概述第20-26页
    2.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理论概述第20-21页
        2.1.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界定第20页
        2.1.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特点第20-21页
    2.2 BOT模式及主要实施程序理论概述第21-24页
        2.2.1 BOT模式的基本概念第21页
        2.2.2 BOT模式的基本特点第21-22页
        2.2.3 BOT模式的发展形式及主要实施程序第22-23页
        2.2.4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入BOT模式的必要性分析第23-24页
    2.3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第24-26页
        2.3.1 风险的定义与特征第24页
        2.3.2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第24-25页
        2.3.3 本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第25-26页
第3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识别研究第26-39页
    3.1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第26-28页
        3.1.1 风险识别方法第26-27页
        3.1.2 本研究的风险识别方法第27-28页
    3.2 具体的风险识别过程第28-37页
        3.2.1 风险因素的初步识别第28-32页
        3.2.2 风险因素的二次识别第32-33页
        3.2.3 风险因素的最终识别及释义第33-37页
    3.3 基于RBS的风险因素结构分解第37-39页
        3.3.1 RBS法的简要介绍第37页
        3.3.2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结构体系第37-39页
第4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评价研究第39-49页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9-41页
    4.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第41-44页
        4.2.1 风险评价方法第41-42页
        4.2.2 本研究的风险评价方法第42-43页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及适用性分析第43页
        4.2.4 灰色聚类分析法及适用性分析第43-44页
    4.3 风险评价求解模型的构建第44-49页
        4.3.1 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改进法模型第44-45页
        4.3.2 灰色聚类分析法的项目风险等级评价模型第45-49页
第5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分担研究第49-55页
    5.1 项目的相关利益主体第49-50页
    5.2 风险分担的原则与方法第50-51页
        5.2.1 风险的分担原则第50页
        5.2.2 风险的分担方法第50-51页
    5.3 风险分担方案研究第51-55页
        5.3.1 设计调查问卷及调查思路第51页
        5.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51页
        5.3.3 数据统计与检验第51-54页
        5.3.4 统计结果第54-55页
第6章 五莲县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实证研究第55-68页
    6.1 工程概况第55页
    6.2 风险识别研究第55-56页
    6.3 风险评价研究第56-64页
        6.3.1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6-60页
        6.3.2 风险等级的确定第60-64页
    6.4 风险应对策略第64-68页
        6.4.1 政府风险应对策略第65-66页
        6.4.2 建设风险应对策略第66页
        6.4.3 运营风险应对策略第66-68页
第7章 结论第68-70页
    7.1 结论第68-69页
    7.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一第76-78页
附录二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北斗导航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研究
下一篇:装配式背景下的模块化住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