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的概述 | 第20-26页 |
2.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2.1.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界定 | 第20页 |
2.1.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BOT模式及主要实施程序理论概述 | 第21-24页 |
2.2.1 BOT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2.2 BOT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21-22页 |
2.2.3 BOT模式的发展形式及主要实施程序 | 第22-23页 |
2.2.4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入BOT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2.3.1 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 第24页 |
2.3.2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第24-25页 |
2.3.3 本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 第25-26页 |
第3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识别研究 | 第26-39页 |
3.1 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 | 第26-28页 |
3.1.1 风险识别方法 | 第26-27页 |
3.1.2 本研究的风险识别方法 | 第27-28页 |
3.2 具体的风险识别过程 | 第28-37页 |
3.2.1 风险因素的初步识别 | 第28-32页 |
3.2.2 风险因素的二次识别 | 第32-33页 |
3.2.3 风险因素的最终识别及释义 | 第33-37页 |
3.3 基于RBS的风险因素结构分解 | 第37-39页 |
3.3.1 RBS法的简要介绍 | 第37页 |
3.3.2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结构体系 | 第37-39页 |
第4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 第39-49页 |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1页 |
4.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4页 |
4.2.1 风险评价方法 | 第41-42页 |
4.2.2 本研究的风险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及适用性分析 | 第43页 |
4.2.4 灰色聚类分析法及适用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 风险评价求解模型的构建 | 第44-49页 |
4.3.1 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改进法模型 | 第44-45页 |
4.3.2 灰色聚类分析法的项目风险等级评价模型 | 第45-49页 |
第5章 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 第49-55页 |
5.1 项目的相关利益主体 | 第49-50页 |
5.2 风险分担的原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2.1 风险的分担原则 | 第50页 |
5.2.2 风险的分担方法 | 第50-51页 |
5.3 风险分担方案研究 | 第51-55页 |
5.3.1 设计调查问卷及调查思路 | 第51页 |
5.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51页 |
5.3.3 数据统计与检验 | 第51-54页 |
5.3.4 统计结果 | 第54-55页 |
第6章 五莲县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实证研究 | 第55-68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55页 |
6.2 风险识别研究 | 第55-56页 |
6.3 风险评价研究 | 第56-64页 |
6.3.1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0页 |
6.3.2 风险等级的确定 | 第60-64页 |
6.4 风险应对策略 | 第64-68页 |
6.4.1 政府风险应对策略 | 第65-66页 |
6.4.2 建设风险应对策略 | 第66页 |
6.4.3 运营风险应对策略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一 | 第76-78页 |
附录二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