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

基于可视化的含耦合电感的DC/DC变换器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数据可视化简介第12-14页
    1.4 交错并联技术概述第14-15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思路第15-17页
第2章 含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第17-29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第17-20页
    2.3 含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第20-26页
        2.3.1 电感耦合方式的选择第20-21页
        2.3.2 稳态等效电感第21-25页
        2.3.3 暂态等效电感第25-26页
    2.4 含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临界模式第26-28页
        2.4.1 判定条件第26-27页
        2.4.2 临界条件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含耦合电感的Boost变换器建模分析第29-38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开关模态的提取第29-32页
        3.2.1 基本电路第29-30页
        3.2.2 支路布尔矩阵第30页
        3.2.3 矩阵简化判据第30-31页
        3.2.4 Bool矩阵与工作模态第31-32页
        3.2.5 各模态循环次序第32页
    3.3 开关状态的描述第32-33页
        3.3.1 全控器件的状态第32-33页
        3.3.2 不控器件的状态第33页
        3.3.3 电感电流的有无第33页
    3.4 状态方程的描述第33-35页
        3.4.1 模态Ⅰ(T_1,D_2导通,T_2 D_1截止)第33-34页
        3.4.2 模态Ⅱ(T_1,T_2截止,D_1,D_2导通)第34页
        3.4.3 模态Ⅲ(T_1,T_2截止,D_1,D_2截止)第34-35页
        3.4.4 模态Ⅳ(T_1,D_2截止,T_2,D_1导通)第35页
    3.5 各种模态的统合第35-37页
        3.5.1 线性化条件第35页
        3.5.2 开关状态组合第35-36页
        3.5.3 两电感电流的表达第36-37页
        3.5.4 输出电压的表达第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耦合电感器的优化设计第38-52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可视化算法第38-40页
    4.3 耦合电感的耦合系数选取第40-44页
        4.3.1 稳态电感电流纹波分析第40-41页
        4.3.2 暂态电感电流响应速度的分析第41-42页
        4.3.3 参数选取的可视化第42-44页
    4.4 耦合电感器的设计前提第44-45页
        4.4.1 耦合电感器的几何尺寸第44页
        4.4.2 耦合电感器的连线方式及其推导公式第44-45页
    4.5 耦合电感器的优化设计第45-51页
        4.5.1 设计条件第45-46页
        4.5.2 设计目标第46-48页
        4.5.3 优化设计第48-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Boost变换器系统的硬件设计第52-60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Boost变换器的系统结构第52-53页
    5.3 Boost变换器的硬件设计第53-59页
        5.3.1 功率开关管选择第53页
        5.3.2 二极管的选择第53-54页
        5.3.3 输出电容的选择第54页
        5.3.4 IGBT驱动电路第54-55页
        5.3.5 供驱动用直流电源第55-57页
        5.3.6 主回路电源设计第57-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6章 能量流向的分析与建模第60-74页
    6.1 引言第60页
    6.2 主回路简介第60-61页
    6.3 漏感的时空属性第61-63页
        6.3.1 漏磁通的时空属性第61页
        6.3.2 由漏磁链导出漏感时的限定条件第61-62页
        6.3.3 初级两线圈间的漏感第62-63页
        6.3.4 初级两线圈间有效漏感的作用时间第63页
        6.3.5 初级两线圈间漏感的时空属性第63页
    6.4 诸漏感的测算第63-65页
        6.4.1 初级两线圈间的漏感测算第63-64页
        6.4.2 初次级线圈间的漏感第64页
        6.4.3 被试变压器数据第64-65页
    6.5 推挽变压器的建模第65-67页
        6.5.1 关注能量流向第65页
        6.5.2 建立微分方程第65-66页
        6.5.3 构建状态方程第66-67页
        6.5.4 表达输入向量第67页
    6.6 仿真和实验第67-72页
        6.6.1 逆变器系统的结构框图第67页
        6.6.2 直流电源的仿真第67-68页
        6.6.3 输入信号的提取第68-69页
        6.6.4 状态变量的提取第69-70页
        6.6.5 仿真波形与实验波形第70-72页
    6.7 与现有方法的比较第72-73页
    6.8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7章 Boost变换器的仿真与实验第74-80页
    7.1 仿真分析第74-76页
        7.1.1 有效电感第74页
        7.1.2 仿真方案第74-75页
        7.1.3 电感电流第75页
        7.1.4 输入输出电压第75-76页
    7.2 仿真结果与实验波形第76-79页
        7.2.1 参数设置第76-77页
        7.2.2 仿真波形与实验波形第77-79页
        7.2.3 仿真模型比较分析第79页
    7.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第80-82页
    8.1 总结第80-81页
    8.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第88-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的水热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陆空应用的太阳能热电器件建模及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