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连拱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地下结构的抗减震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地下结构动力响应 | 第14-17页 |
1.2.3 连拱隧道动力响应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隧道震害研究 | 第20-28页 |
2.1 隧道震害破坏形式 | 第20-23页 |
2.2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25页 |
2.2.1 地震参数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埋深的影响 | 第24页 |
2.2.3 地层岩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结构形式的影响 | 第25页 |
2.3 隧道震害破坏机理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地下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 第28-37页 |
3.1 FLAC~(3D)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3.2 边界条件 | 第29-31页 |
3.2.1 粘性边界 | 第29-30页 |
3.2.2 自由场边界 | 第30-31页 |
3.3 力学阻尼 | 第31-32页 |
3.4 地震波的处理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不对称连拱隧道的地震响应 | 第37-61页 |
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37-39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4.1.2 计算参数 | 第38页 |
4.1.3 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9-60页 |
4.2.1 结构位移响应 | 第39-44页 |
4.2.2 结构内力响应 | 第44-55页 |
4.2.3 结构主应力响应 | 第55-58页 |
4.2.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8-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不对称连拱隧道的抗减震措施研究 | 第61-72页 |
5.1 隧道及地下结构的抗减震方法 | 第61-62页 |
5.2 设置减震层 | 第62-66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62-63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3 注浆加固 | 第66-70页 |
5.3.1 计算模型 | 第66-67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