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理论意义:传承我国传统教育理念 | 第9-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梅贻琦和清华大学 | 第18-23页 |
一、梅贻琦生平简介 | 第18-19页 |
二、清华大学发展历程简介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形成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 第23-41页 |
一、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形成的背景 | 第23-36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23-30页 |
(二)个体因素 | 第30-36页 |
二、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形成的过程 | 第36-41页 |
(一)第一阶段:1915 年入职清华学堂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 第36-37页 |
(二)第二阶段:1938 年西南联大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 | 第37-39页 |
(三)第三阶段:1955 年新竹清华大学成立至1962年病逝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梅贻琦“教授治校”思想与实践 | 第41-51页 |
一、“教授治校”的含义、渊源与在中国的产生 | 第41-43页 |
(一)“教授治校”的含义 | 第41-42页 |
(二)“教授治校”的渊源 | 第42-43页 |
二、梅贻琦“教授治校”的思想及其实施 | 第43-48页 |
(一)蔡元培“教授治校”思想的早期践行 | 第43-44页 |
(二)梅贻琦“教授治校”思想的实践 | 第44-48页 |
三、梅贻琦“教授治校”思想的评价 | 第48-51页 |
(一)对梅贻琦“教授治校”理念的借鉴 | 第48-49页 |
(二)梅贻琦“教授治校”理念存在的不足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51-56页 |
一、“通才教育”思想概述 | 第51-53页 |
(一)“通才教育”的含义 | 第51-52页 |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溯源 | 第52-53页 |
二、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实践 | 第53-56页 |
(一)深化课程体制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 第53-54页 |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 | 第54页 |
(三)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养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治学环境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梅贻琦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56-65页 |
一、“教授治校”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56-61页 |
(一)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 第57页 |
(二)我国当前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 第57-59页 |
(三)建立高校治理委员会制度的设想 | 第59-61页 |
二、“通才教育”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61-65页 |
(一)创立良好的育人制度与环境 | 第61-62页 |
(二)构建系统的通才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