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国外贫困理论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1.1 工业化发展初期贫困问题解释理论 | 第16页 |
2.1.2 结构主义贫困理论 | 第16-17页 |
2.1.3 新古典主义贫困理论 | 第17-18页 |
2.1.4 能力贫困理论 | 第18页 |
2.2 国内贫困理论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必要性 | 第21-28页 |
3.1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内涵 | 第21-23页 |
3.1.1 市场化扶贫机制 | 第21-22页 |
3.1.2 市场化扶贫机制运行的指导原则 | 第22-23页 |
3.2 传统财政扶贫的内在局限 | 第23-25页 |
3.2.1 扶贫资金的不可持续性 | 第23-24页 |
3.2.2 扶贫对象的选择性偏差 | 第24-25页 |
3.2.3 农户主观能动性的弱化 | 第25页 |
3.3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优越性 | 第25-28页 |
3.3.1 提高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 | 第25-26页 |
3.3.2 降低财政扶贫的选择性偏差 | 第26-27页 |
3.3.3 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可行性 | 第28-37页 |
4.1 市场化扶贫理念在政策层面全面体现 | 第28-29页 |
4.1.1 市场化扶贫思想逐渐体现 | 第28-29页 |
4.1.2 市场化扶贫契机不断增加 | 第29页 |
4.2 扶贫开发的主体范围日益拓展 | 第29-31页 |
4.2.1 国有、民营企业 | 第30页 |
4.2.2 金融机构 | 第30页 |
4.2.3 农业经营服务机构 | 第30-31页 |
4.3 市场化配置扶贫资源的方式逐步优化 | 第31-32页 |
4.3.1 普惠金融 | 第31-32页 |
4.3.2 电子商务 | 第32页 |
4.4 市场化扶贫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 | 第32-34页 |
4.4.1 特色资源和产业开发 | 第32-33页 |
4.4.2 科技技术创新 | 第33-34页 |
4.4.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34页 |
4.5 市场化扶贫机制应用案例 | 第34-37页 |
4.5.1 徽县: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 第35页 |
4.5.2 陇南:电子商务 | 第35页 |
4.5.3 金昌:农民合作社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37-43页 |
5.1 市场化扶贫机制框架设计总体思路 | 第37-38页 |
5.2 主体参与 | 第38页 |
5.2.1 多元化扶贫主体结构 | 第38页 |
5.2.2 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 第38页 |
5.3 要素扶持 | 第38-39页 |
5.3.1 不可流动要素的市场化运作 | 第38-39页 |
5.3.2 缩减可流动要素的供需缺口 | 第39页 |
5.4 资源整合 | 第39-41页 |
5.4.1 产业发展:资源的实体整合 | 第40页 |
5.4.2 园区基地发展:资源的空间整合 | 第40-41页 |
5.4.3 项目带动:贫困农户需求与扶贫资源的对接 | 第41页 |
5.5 制度优化 | 第41-43页 |
5.5.1 农村政权制度 | 第41页 |
5.5.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5.5.3 财产性权利制度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43-51页 |
6.1 基于扶贫主体的视角 | 第43-45页 |
6.1.1 多元化主体协调发展 | 第43页 |
6.1.2 培育和壮大农村龙头企业 | 第43-44页 |
6.1.3 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 第44页 |
6.1.4 不断提高农民主体意识 | 第44-45页 |
6.2 基于要素扶持的视角 | 第45-46页 |
6.2.1 完善农村教育机制 | 第45页 |
6.2.2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机制 | 第45-46页 |
6.2.3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 | 第46页 |
6.3 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 | 第46-49页 |
6.3.1 健全精准识别机制 | 第46-47页 |
6.3.2 构建市场扶贫自动瞄准机制 | 第47-48页 |
6.3.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机制 | 第48页 |
6.3.4 完善扶贫政策的配套机制 | 第48-49页 |
6.4 基于制度优化的视角 | 第49-51页 |
6.4.1 完善扶贫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6.4.2 构建差异化的保障体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