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财政视角下的中期预算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公共财政与中期预算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1 中期预算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1 中期预算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中期预算的特征 | 第17页 |
2.1.3 中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的比较 | 第17-18页 |
2.2 中期预算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周期预算平衡理论 | 第20页 |
2.3 实现中期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 第20-23页 |
2.3.1 预防财政风险 | 第21-22页 |
2.3.2 增强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 第22页 |
2.3.3 优化预算资源配置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中期预算的探索实践和面临的挑战 | 第23-32页 |
3.1 我国中期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3页 |
3.2 我国“一省一市一县”滚动预算试点 | 第23-27页 |
3.2.1 省级试点:河北省 | 第23-24页 |
3.2.2 市级试点:河南省焦作市 | 第24-25页 |
3.2.3 县级试点:安徽省芜湖县 | 第25页 |
3.2.4 我国中期滚动预算改革试点的经验教训 | 第25-27页 |
3.3 我国中期财政规划全面实施阶段 | 第27-29页 |
3.3.1 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方法 | 第27-28页 |
3.3.2 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以河南省为例 | 第28-29页 |
3.4 我国实施中期预算面临的挑战 | 第29-32页 |
3.4.1 中期财政规划的约束力较弱 | 第29页 |
3.4.2 宏观经济财政预测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3.4.3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难 | 第30页 |
3.4.4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需进一步明晰 | 第30页 |
3.4.5 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0-31页 |
3.4.6 缺乏合理有序的项目支出 | 第31-32页 |
第4章 国外中期预算管理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32-42页 |
4.1 典型国家中期预算的做法 | 第32-40页 |
4.1.1 俄罗斯 | 第32-34页 |
4.1.2 美国 | 第34-37页 |
4.1.3 巴西 | 第37-39页 |
4.1.4 澳大利亚 | 第39-40页 |
4.2 国外经验启示 | 第40-42页 |
4.2.1 增强中期预算的法律效力 | 第40页 |
4.2.2 中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相衔接 | 第40-41页 |
4.2.3 建立科学的预测和编制体制 | 第41页 |
4.2.4 与政府管理能力相匹配 | 第41-42页 |
第5章 中期预算管理改革设计与发展对策 | 第42-52页 |
5.1 编制中期预算的必要条件 | 第42-43页 |
5.1.1 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 | 第42页 |
5.1.2 有力的法律保障和预算硬约束机制 | 第42页 |
5.1.3 高水平的预算透明度 | 第42-43页 |
5.2 中期预算的程序设计 | 第43-45页 |
5.2.1 原则 | 第43页 |
5.2.2 中期预算程序设计的内容 | 第43-45页 |
5.3 我国推进中期预算的路径安排 | 第45-48页 |
5.3.1 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 第45-48页 |
5.3.2 编制中期预算 | 第48页 |
5.3.3 促进中期预算和绩效预算相互衔接 | 第48页 |
5.4 我国中期预算管理改革的配套措施 | 第48-52页 |
5.4.1 加快形成中期预算立法保障 | 第48-49页 |
5.4.2 建立健全的项目库 | 第49页 |
5.4.3 建立准确、可靠的宏观预测机制 | 第49-50页 |
5.4.4 加强组织和人员管理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