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2 相异构想有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3 浮力相异构想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3.1 国外有关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3.2 国内有关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4 农村初中生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 | 第15-46页 |
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4.2 研究方法、工具 | 第16-17页 |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7-18页 |
4.3.1 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17页 |
4.3.2 专家访谈与修订 | 第17页 |
4.3.3 问卷的试测与再修订 | 第17-18页 |
4.3.4 问卷的形成 | 第18页 |
4.4 被试的选取 | 第18页 |
4.5 问卷的测试 | 第18-19页 |
4.6 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 第19-45页 |
4.6.1 对学生作答情况的整体分析与讨论 | 第19-20页 |
4.6.2 浮力相异构想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4.6.3 对学生作答情况的详细统计 | 第21-38页 |
4.6.4 对浮力部分存在的相异构想的具体分析与讨论 | 第38-45页 |
4.6.4.1 学生在浮沉现象的认识理解上的相异构想 | 第38-42页 |
4.6.4.1.1 相异构想模式 | 第38-40页 |
4.6.4.1.2 模式分析 | 第40-41页 |
4.6.4.1.3 浮沉现象方面相异构想的特点 | 第41-42页 |
4.6.4.2 学生在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的相异构想 | 第42-45页 |
4.6.4.2.1 相异构想模式 | 第42-43页 |
4.6.4.2.2 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4.7 对浮力相异构想的访谈研究 | 第45-46页 |
4.7.1 访谈提纲的制定 | 第45页 |
4.7.2 访谈对象及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4.7.3 几点说明 | 第45-46页 |
5 浮力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 | 第46-47页 |
5.1 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 | 第46页 |
5.2 直觉和想象 | 第46页 |
5.3 数学知识的负迁移 | 第46-47页 |
5.4 学生主观认知结构方面的原因 | 第47页 |
5.5 教师教学的不当 | 第47页 |
6 对浮力教学的启示 | 第47-49页 |
6.1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 第48页 |
6.2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第48页 |
6.3 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 第48-49页 |
6.4 引入“认知冲突”机制 | 第49页 |
6.5 提供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 第49页 |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 第49-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1:浮力相异构想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附录2:访谈记录的整理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