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大豆产地判别追溯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摘要第12-14页
英文摘要第14-15页
符号说明第16-18页
1 前言第18-30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2 产地溯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26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20-23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23-26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2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2 溯源模型理论分析第30-42页
    2.1 判别模型理论方法介绍第30-36页
    2.2 SVM的理论基础第36-42页
        2.2.1 算法的推导第36-41页
        2.2.2 SVM的主要特点第41-42页
3 基于有机成分含量的大豆产地溯源第42-62页
    3.1 试验条件第42-45页
        3.1.1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第42-44页
        3.1.2 试验方法第44-45页
        3.1.3 数据处理第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9页
        3.2.1 不同产地大豆中有机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第45-47页
        3.2.2 不同产地大豆中有机成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第47-52页
        3.2.3 不同产地大豆中有机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第52-54页
        3.2.4 不同产地大豆中有机成分含量的判别分析第54-58页
        3.2.5 产地、品种和年际对大豆有机成分含量的影响分析第58-59页
    3.3 本章小结第59-62页
4 基于矿物元素含量的大豆产地溯源第62-98页
    4.1 试验条件第62-67页
        4.1.1 试验主要试剂及仪器第62-63页
        4.1.2 试验方法第63-66页
        4.1.3 数据处理第66-6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7-95页
        4.2.1 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分析第67-70页
        4.2.2 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第70-77页
        4.2.3 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第77-80页
        4.2.4 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第80-84页
        4.2.5 产地、品种和年际对大豆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分析第84-92页
        4.2.6 土壤矿物元素含量对大豆籽粒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第92-95页
    4.3 本章小结第95-98页
5 基于有机成分辅助矿物元素含量的大豆产地溯源第98-116页
    5.1 试验设计第98-102页
        5.1.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98-100页
        5.1.2 试验方法第100-102页
    5.2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不同产地溯源模型第102-113页
        5.2.1 不同产地大豆样本中矿物元素含量第102页
        5.2.2 不同产地大豆样品有机成分辅助矿物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第102-104页
        5.2.3 不同产地大豆样品有机成分辅助矿物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第104-113页
    5.3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6 大豆产地判别系统的构建第116-134页
    6.1 系统总体设计第116-118页
        6.1.1 角色功能设计第116-117页
        6.1.2 功能模块设计第117-118页
    6.2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第118-121页
        6.2.1 数据库介绍第118页
        6.2.2 用户权限设计第118-119页
        6.2.3 大豆有机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数据表设计第119-121页
    6.3 产地判别算法第121-124页
        6.3.1 特征约简第121-123页
        6.3.2 产地判别第123-124页
    6.4 大豆产地机器学习判断方法第124-125页
        6.4.1 SVM的工程实现第124-125页
    6.5 前台及用户界面设计第125-130页
        6.5.1 编程语言选择及架构设计第125-127页
        6.5.2 后台用户界面设计第127-128页
        6.5.3 前台用户界面设计第128-130页
    6.6 系统测试第130-132页
        6.6.1 白盒测试第130页
        6.6.2 黑盒测试第130-131页
        6.6.3 测试结论第131-132页
    6.7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7.1 结论第134-135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35页
    7.3 展望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附录第148-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个人简历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羊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与转录组分析
下一篇:黄连生物碱及其衍生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