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藏玺印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9页 |
| 【1】1宋岳飞印 | 第9-12页 |
| 【2】2战国“公孙厸印”玉印 | 第12-13页 |
| 【3】3战国“1□帀鈢”铜鈢 | 第13页 |
| 【4】4战国“□□□□”铜鈢 | 第13-14页 |
| 【5】7汉瓦钮“部曲将印”铜官印 | 第14-15页 |
| 【6】10汉龟钮“新邢军护军章”铜官印 | 第15-16页 |
| 【7】11汉龟钮“都亭候印”铜官印 | 第16-17页 |
| 【8】12汉龟钮“官外侯印”铜官印 | 第17页 |
| 【9】13汉兽钮“晋率善叟仟长”铜官印 | 第17-18页 |
| 【10】14汉兽钮“魏率善民佰长”铜官印 | 第18-19页 |
| 【11】15秦瓦钮“右马将厩”铜官印 | 第19-20页 |
| 【12】16汉瓦钮“惠临信印”铜印 | 第20页 |
| 【13】17汉瓦钮“高荣”铜印 | 第20页 |
| 【14】18汉瓦钮“福□”铜印 | 第20-21页 |
| 【15】20战国麒麟钮长条“章”铜印 | 第21-22页 |
| 【16】22汉龟钮“王业之印信”铜印 | 第22页 |
| 【17】23汉龟钮“张褒”小铜印 | 第22-23页 |
| 【18】24战国瓦钮“步强”长方铜印 | 第23页 |
| 【19】25战国瓦钮“高戈”长方铜印 | 第23页 |
| 【20】26战国瓦钮“百嘗”长方铜印 | 第23-24页 |
| 【21】27汉瓦钮“出入大吉”子母铜印 | 第24页 |
| 【22】28汉龟钮“蒲阳之印”子母铜印 | 第24页 |
| 【23】29战国瓦钮“王陵”小铜印 | 第24-25页 |
| 【24】40汉瓦钮“日光”铜腊封印 | 第25-26页 |
| 【25】61战国兽钮“ ”小长方铜印 | 第26-27页 |
| 【26】62战国瓦钮“□□司寇”铜印 | 第27页 |
| 【27】117明“敕封绛州灵祐侯之印”铜官印 | 第27-28页 |
| 【28】160“人执剑持盾”形小瓦钮方铜印 | 第28页 |
| 【29】190“肖鱼”瓦钮方铜印 | 第28-29页 |
| 【30】194“ ”瓦钮方铜印 | 第29页 |
| 【31】269战国“□隶”瓦钮方铜印 | 第29页 |
| 【32】275战国“东阳□□”瓦钮方铜印 | 第29-30页 |
| 【33】311战国“大吉昌内”小钮方铜印 | 第30页 |
| 【34】313“郑□”瓦钮方铜印 | 第30页 |
| 【35】342战国“肖(赵)□”瓦钮方铜印 | 第30-31页 |
| 【36】357“白(自)到”瓦纽方铜印 | 第31页 |
| 【37】433汉“将兵都尉”龟钮铜官印 | 第31-32页 |
| 【38】442汉“归义羌王”龟钮铜官印 | 第32-35页 |
| 【39】446汉“关内侯印”龟钮铜官印 | 第35页 |
| 【40】655“ ”小瓦钮方铜印 | 第35页 |
| 【41】784“ ”长方铜印 | 第35-36页 |
| 【42】844汉“卢苍”玉印 | 第36页 |
| 【43】1092“ ”瓦钮方铜印 | 第36-37页 |
| 【44】1098战国“1甘”瓦钮方同印 | 第37页 |
| 【45】1176“上洛郡丞”方铜印 | 第37-38页 |
| 【46】1205“照威将军章”龟钮方铜印 | 第38页 |
| 【47】1210金“管匠人达鲁花赤之印”铜印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中文摘要 | 第43-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