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与应用 | 第8-15页 |
1.1.1 代谢组学简介 | 第8-9页 |
1.1.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 第9-14页 |
1.1.2.1 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 第9-10页 |
1.1.2.2 代谢组学研究的分析平台 | 第10-13页 |
1.1.2.3 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分析 | 第13-14页 |
1.1.3 代谢组学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3.1 代谢组学在微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 微藻能源研究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1 微藻简介 | 第16-17页 |
1.2.2 湛江等鞭金藻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1.3 产油微藻的油脂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3.1 培养方式 | 第17-19页 |
1.3.1.1 自养培养 | 第17-18页 |
1.3.1.2 异养培养 | 第18页 |
1.3.1.3 兼性培养 | 第18-19页 |
1.3.2 环境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1.3.2.1 营养物质(氮、磷等)的限制下的脂质合成 | 第19页 |
1.3.2.2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2.3 其他因素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微藻中常见氨基酸和有机酸数据库的建立 | 第22-29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仪器 | 第22-23页 |
2.2.2 试剂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标准品的配制及处理 | 第23-24页 |
2.3.2 LC-MS分析条件 | 第24页 |
2.3.3 GC-MS分析条件 | 第24-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2.4.1 保留时间与特征离子的确定 | 第25-27页 |
2.4.2 分析方法的性能评价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代谢指纹分析用于金藻氮胁迫代谢机制的研究 | 第29-48页 |
3.1 前言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3.2.1 仪器 | 第29-30页 |
3.2.2 试剂 | 第30页 |
3.2.3 实验藻株 | 第30页 |
3.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0-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3.3.2 取样与淬灭 | 第31页 |
3.3.3 胞内代谢物的提取 | 第31-32页 |
3.3.4 样品的衍生 | 第32页 |
3.3.5 LC-MS分析条件 | 第32页 |
3.3.6 GC-MS分析条件 | 第32页 |
3.3.7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3.4.1 氮限制的氨基酸变化 | 第33页 |
3.4.2 氮限制的有机酸变化 | 第33-36页 |
3.4.3 M+与M-之间的生长、Fv/Fm、总脂差异 | 第36-40页 |
3.4.4 M+与M-之间的总体代谢差异 | 第40-41页 |
3.4.5 葡萄糖、甘油和 3-磷酸甘油酯 | 第41-43页 |
3.4.6 α-酮戊二酸和谷氨酸——碳和氮的主要交汇点 | 第43-44页 |
3.4.7 琥珀酸和天冬氨酸、丙酮酸和丙氨酸——碳和氮的次要交汇点 | 第44-45页 |
3.4.8 其他小分子酸和氨基酸的作用和联系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