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22页 |
1.1.1 杨树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3 两专化型鉴别及其对寄主响应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18-22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2.3 研究创新点 | 第23-24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杨树黑斑病与其内生真菌群落调查分析 | 第25-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样地概况 | 第25-26页 |
2.1.2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6页 |
2.1.3 DNA提取及ITS-PCR测序 | 第26-27页 |
2.1.4 拮抗菌筛选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2.2.1 杨树叶部内生菌类群 | 第27-28页 |
2.2.2 拮抗菌的筛选和拮抗效果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杨生褐盘二孢菌两专化型鉴别 | 第30-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方法 | 第30-34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4-38页 |
3.2.1 专化性菌株形态基础 | 第34-35页 |
3.2.2 系统发育树 | 第35-37页 |
3.2.3 ITS2二级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褐盘二孢菌侵染过程中黑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40-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4.1.1 材料 | 第40页 |
4.1.2 方法 | 第40-46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4.2.1 专化型菌株致病性筛选结果 | 第46-47页 |
4.2.2 孢子侵染过程观察 | 第47-48页 |
4.2.3 RNA质量检测 | 第48-49页 |
4.2.4 Real-time PCR检测的标准体系 | 第49-50页 |
4.2.5 目的基因表达情况检测 | 第50-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63页 |
5.1 结论 | 第55-58页 |
5.1.1 杨树叶组织内生真菌的鉴定及与病原菌关系 | 第55页 |
5.1.2 杨生褐盘二孢菌两专化型分化研究 | 第55-57页 |
5.1.3 黑杨响应基因相对定量的表达结果 | 第57-58页 |
5.2 讨论 | 第58-61页 |
5.2.1 杨树叶部内生真菌群落分析 | 第58-59页 |
5.2.2 ITS2二级结构在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5.2.3 寄主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筛选 | 第61页 |
5.3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