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油松毛虫发生林分因子分析及气候情景模式下的灾害趋势预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松毛虫简述第15-21页
        1.1.1 油松毛虫生物学第15-18页
        1.1.2 油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第18页
        1.1.3 影响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因素第18-20页
        1.1.4 油松毛虫灾害第20-21页
    1.2 寄主植物对油松毛虫的防御机制第21-24页
        1.2.1 寄主植物碳、氮、水含量与松毛虫的关系第21-22页
        1.2.2 寄主植物挥发物与松毛虫的关系第22-23页
        1.2.3 诱导寄主挥发物与林分碳、氮和含水量的相互关系第23-24页
    1.3 气候变化与林业有害生物之间的关系第24-30页
        1.3.1 全球气候变化第24-25页
        1.3.2 我国气候变化特点第25页
        1.3.3 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第25-26页
        1.3.4 气候变化-寄主植物-昆虫的关系第26-27页
        1.3.5 气候情景模式的发展第27-29页
        1.3.6 预测模型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昆虫影响中的应用第29-30页
    1.4 提出问题第30-32页
    1.5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不同受害油松林分参数和针叶主要挥发物分析第33-49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4-40页
        2.2.1 样地设置第34-35页
        2.2.2 试验方法第35-40页
    2.3 数据分析第4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2.4.1 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第40-41页
        2.4.2 松针挥发物主要成分第41-42页
        2.4.3 寄主挥发物在油松毛虫不同活动期的变化第42页
        2.4.4 不同危害程度松针诱导挥发物差异比较第42-43页
        2.4.5 不同地方油松林挥发物分析第43-44页
        2.4.6 油松毛虫不同活动阶段寄主林分碳、氮、含水量比较第44-46页
        2.4.7 寄主挥发物与林分参数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2.5 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影响油松毛虫灾害发生相关环境因子筛选第49-61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研究区域与数据第50-52页
        3.2.1 研究区域第50-51页
        3.2.2 数据资料来源第51-52页
    3.3 研究方法及步骤第52-54页
        3.3.1 衍生环境因子第52页
        3.3.2 虫情灾害数据资料第52-53页
        3.3.3 环境因子筛选第53-54页
    3.4 结果及分析第54-59页
        3.4.1 衍生的环境因子第54-55页
        3.4.2 衍生因子典型相关性分析第55-57页
        3.4.3 衍生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第57-58页
        3.4.4 筛选环境因子的Correl函数分析第58-59页
    3.5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不同气候模式油松毛虫灾害发生趋势预测第61-86页
    4.1 引言第61-6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3-66页
        4.2.1 研究区概况第63页
        4.2.2 松毛虫灾害数据第63页
        4.2.3 研究区环境数据第63-64页
        4.2.4 环境数据预处理第64-65页
        4.2.5 MaxEnt模拟训练第65-66页
        4.2.6 油松毛虫未来灾害趋势预测第66页
        4.2.7 数据分析工具第66页
    4.3 结果及分析第66-85页
        4.3.1 模型训练第66-69页
        4.3.2 模拟准确性检验第69-70页
        4.3.3 不同外排情景模式预测结果第70-80页
        4.3.4 不同气候模式差异比较第80-81页
        4.3.5 不同外排情景比较第81-84页
        4.3.6 不同时间阶段分析第84-85页
    4.4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86-93页
    5.1 结论与讨论第86-90页
    5.2 建议第90-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4页
在读期间研究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老排扦插繁殖技术
下一篇:褐盘二孢两专化型侵染过程中黑杨基因表达及内生真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