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32页 |
1.2.1 水污染物类型 | 第21-23页 |
1.2.2 污染物来源 | 第23-24页 |
1.2.3 关键污染源区(CSA) | 第24页 |
1.2.4 SWAT模型应用 | 第24-32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5-39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35-3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5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2.1.3 土壤与成土母质 | 第35-37页 |
2.1.4 气候条件 | 第37页 |
2.1.5 动植物资源 | 第37-38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39页 |
2.2.1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 第38页 |
2.2.2 农业经济 | 第38页 |
2.2.3 旅游资源概况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雨情分析 | 第39-50页 |
3.1 数据与方法 | 第39-44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3.2.1 降水、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 第44-45页 |
3.2.2 雨季、旱季降水、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分析 | 第45-47页 |
3.2.3 站点降水与海拔之间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3.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SWAT模型机理与数据库构建 | 第50-74页 |
4.1 SWAT模型简介 | 第50-51页 |
4.2 SWAT模型机理 | 第51-57页 |
4.2.1 地表径流 | 第52-56页 |
4.2.2 潜在蒸发散 | 第56页 |
4.2.3 土壤侵蚀 | 第56-57页 |
4.3 模型数据库构建 | 第57-74页 |
4.3.1 空间数据库构建 | 第59-66页 |
4.3.2 属性数据库构建 | 第66-74页 |
第五章 SWAT建模、敏感性分析、校准与验证 | 第74-86页 |
5.1 模型建模 | 第74-78页 |
5.1.1 子流域划分 | 第74-75页 |
5.1.2 坡度分级 | 第75页 |
5.1.3 水文响应单元(HRU)生成 | 第75-77页 |
5.1.4 模型运行 | 第77-78页 |
5.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8-79页 |
5.2.1 敏感性分析原理 | 第78页 |
5.2.2 敏感性参数排名 | 第78-79页 |
5.3 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79-84页 |
5.3.1 模型校准原则 | 第79-80页 |
5.3.2 模型适用性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5.3.3 月流量校准与验证 | 第81-84页 |
5.4 不确定性来源分析 | 第84-85页 |
5.4.1 模型概念结构不确定性 | 第84-85页 |
5.4.2 输入数据导致的不确定性 | 第85页 |
5.4.3 参数导致的不确定性 | 第85页 |
5.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非点源污染关键污染源区识别 | 第86-103页 |
6.1 关键源区识别方法 | 第86-88页 |
6.1.1 输出系数法 | 第86-87页 |
6.1.2 污染指数法 | 第87页 |
6.1.3 分布式水文模型法 | 第87-88页 |
6.2 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确定 | 第88-101页 |
6.2.1 研究方法 | 第88页 |
6.2.2 研究结果 | 第88-101页 |
6.3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最佳管理措施情景模拟 | 第103-108页 |
7.1 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分类 | 第103-106页 |
7.1.1 非结构性BMPs | 第103-104页 |
7.1.2 结构性BMPs | 第104-106页 |
7.2 BMPS的选择 | 第106页 |
7.3 退耕还林对龙河非点源污染影响 | 第106-108页 |
7.3.1 实现方法 | 第106页 |
7.3.2 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7.3.3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