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前言 | 第16-17页 |
1.2 光催化原理 | 第17-18页 |
1.3 BiOX 光催化剂简介 | 第18页 |
1.4 BiOX 光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1.4.1 水解(沉淀)法 | 第19页 |
1.4.2 水(溶剂)热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4.4 微乳液法 | 第20-21页 |
1.4.5 其它方法 | 第21页 |
1.5 BiOX 光催化剂的优势 | 第21-22页 |
1.6 BiOX 光催化剂的应用 | 第22-26页 |
1.6.1 光解水制氢 | 第22-23页 |
1.6.2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 第23-24页 |
1.6.3 环境净化 | 第24-26页 |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1.7.1 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分等级结构 BiOCl 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卡马西平的降解研究 | 第30-56页 |
2.1 前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2.3 BiOCl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页 |
2.2.4 BiOCl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4页 |
2.2.5 光催化降解 CBZ 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2.6 CBZ 光催化降解产物分析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4页 |
2.3.1 物相、结构及形貌分析 | 第35-37页 |
2.3.2 形成机制分析 | 第37-38页 |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38-39页 |
2.3.4 光吸收性能 | 第39-40页 |
2.3.5 光催化降解 CBZ 性能 | 第40-41页 |
2.3.6 反应活性物种鉴定 | 第41-43页 |
2.3.7 BiOCl 光催化降解 CBZ 影响因素考察 | 第43-50页 |
2.3.8 CBZ 在 BiOCl 光催化降解中的中间产物及降解途径 | 第50-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BiOCl 对人皮肤角质细胞的毒性研究 | 第56-72页 |
3.1 前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3.2.3 BiOCl-NS 的合成和表征 | 第58页 |
3.2.4 细胞培养和 BiOCl-NS 暴露 | 第58-59页 |
3.2.5 细胞活性测定 | 第59页 |
3.2.6 细胞内亚细胞器结构检测 | 第59-60页 |
3.2.7 细胞凋亡和周期检测 | 第60页 |
3.2.8 BiOCl-NS 细胞内摄和亚细胞器定位检测 | 第60-61页 |
3.2.9 细胞内 ROS 检测 | 第61页 |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1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1-71页 |
3.3.1 BiOCl-NS 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61-63页 |
3.3.2 细胞活性分析 | 第63-64页 |
3.3.3 细胞内亚细胞器检测 | 第64-65页 |
3.3.4 凋亡和细胞周期 | 第65-66页 |
3.3.5 BiOCl-NS 细胞内摄和亚细胞器定位 | 第66-68页 |
3.3.6 细胞内 ROS 检测 | 第68-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BiOBr 和 TiO2对人皮肤角质细胞的毒性比较研究 | 第72-88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73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73-74页 |
4.2.3 BiOBr-NS 的合成 | 第74页 |
4.2.4 BiOBr 和 TiO2的表征 | 第74页 |
4.2.5 细胞培养 | 第74页 |
4.2.6 BiOBr 和 TiO2暴露 | 第74页 |
4.2.7 细胞活性测定 | 第74-75页 |
4.2.8 细胞内亚细胞器结构检测 | 第75页 |
4.2.9 细胞凋亡和周期检测 | 第75-76页 |
4.2.10 BiOBr 和 TiO2细胞内摄 | 第76页 |
4.2.11 细胞内 ROS 检测 | 第76页 |
4.2.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4.3.1 BiOBr 和 TiO2的表征 | 第77-78页 |
4.3.2 细胞活性测试 | 第78-80页 |
4.3.3 细胞内亚细胞器结构改变 | 第80-81页 |
4.3.4 凋亡和周期检测 | 第81-82页 |
4.3.5 细胞内摄检测 | 第82-83页 |
4.3.6 细胞内 ROS 检测 | 第83-85页 |
4.3.7 BiOBr 和 TiO2毒性差异分析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BiOCl 生物安全性能构效关系研究 | 第88-104页 |
5.1 前言 | 第88-8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9-93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89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89-90页 |
5.2.3 BiOCl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90页 |
5.2.4 细胞培养 | 第90页 |
5.2.5 BiOCl 纳米材料的暴露 | 第90页 |
5.2.6 细胞活性测定 | 第90-91页 |
5.2.7 BiOCl 纳米材料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 第91页 |
5.2.8 细胞氧化应激检测 | 第91-92页 |
5.2.9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第92页 |
5.2.10 细胞凋亡测定 | 第92-93页 |
5.2.11 细胞周期测定 | 第93页 |
5.2.1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2页 |
5.3.1 BiOCl 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93-94页 |
5.3.2 细胞活性分析 | 第94-95页 |
5.3.3 BiOCl 纳米材料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 第95-96页 |
5.3.4 细胞内氧化应激 | 第96-99页 |
5.3.5 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 | 第99-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6.1.1 BiOCl 在处理药物废水中的应用 | 第104页 |
6.1.2 BiOX(X=Cl, Br)细胞毒性研究 | 第104-105页 |
6.1.3 BiOCl 生物效应构效关系研究 | 第10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成果目录 | 第134-138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