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非晶合金研究现状 | 第14-34页 |
1.2.1 非晶合金的结构模型 | 第14-18页 |
1.2.2 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 | 第18-24页 |
1.2.3 玻璃形成能力的研究 | 第24-28页 |
1.2.4 塑性变形机理的研究 | 第28-31页 |
1.2.5 非晶态物质形核的研究 | 第31-34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3.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34-35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36-59页 |
2.1 分子动力学 | 第36-43页 |
2.1.1 MD的运动方程 | 第36-37页 |
2.1.2 MD的数值方法求解 | 第37-39页 |
2.1.3 周期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2.1.4 势函数 | 第40-43页 |
2.2 量子力学计算理论基础 | 第43-51页 |
2.2.1 Hartree-Fock Approximation | 第44-47页 |
2.2.2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 第47-51页 |
2.3 Metadynamics | 第51-52页 |
2.4 计算分析的物理量 | 第52-59页 |
2.4.1 径向分布函数 | 第52-53页 |
2.4.2 Voronoi tessellation | 第53-54页 |
2.4.3 态密度 | 第54-55页 |
2.4.4 空间关联指数 | 第55页 |
2.4.5 扩散系数 | 第55-57页 |
2.4.6 非仿射位移 | 第57页 |
2.4.7 von Mises应变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混合焓对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59-92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3.2 理论分析 | 第60-70页 |
3.2.1 局部应变状态 | 第60-63页 |
3.2.2 混合焓的分解 | 第63-65页 |
3.2.3 稳定的局部匹配结构具有多态性 | 第65页 |
3.2.4 特征多面体 | 第65-67页 |
3.2.5 玻璃形成能力能量判据的提出 | 第67-68页 |
3.2.6 局部结构匹配状况描述 | 第68-70页 |
3.3 Morse势参数拟合 | 第70-73页 |
3.4 分解的混合焓对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73-77页 |
3.4.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73-75页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3.5 含强化学键体系的晶化研究 | 第77-81页 |
3.6 扩散系数 | 第81-83页 |
3.7 “化学作用主导”型非晶 | 第83-87页 |
3.8 能量判据的应用 | 第87-90页 |
3.8.1 实例 | 第87-88页 |
3.8.2 局限性分析 | 第88-9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Cu_(50)Zr_(50)非晶合金塑性变形单元的结构起源 | 第92-12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92-94页 |
4.2 Cu_(50)Zr_(50)非晶的局部结构不均匀性 | 第94-98页 |
4.2.1 第一配位层的确定 | 第94-96页 |
4.2.2 应变能的非线性和非谐性特征 | 第96-98页 |
4.3 塑性变形单元 | 第98-108页 |
4.3.1 多面体的稳定性 | 第98-101页 |
4.3.2 塑性变形单元 | 第101-107页 |
4.3.3 讨论 | 第107-108页 |
4.4 状态方程 | 第108-113页 |
4.4.1 Cu_(15)Zr_(85)体系 | 第108-111页 |
4.4.2 Cu_(50)Zr_(50)体系 | 第111-113页 |
4.5 Cu_(15)Zr_(85)体系晶化过程分析 | 第113-121页 |
4.5.1 Cu_(15)Zr_(85)局部结构的不均匀性 | 第113-115页 |
4.5.2 Cu_(15)Zr_(85)体系晶化过程 | 第115-119页 |
4.5.3 多面体的空间分布 | 第119-120页 |
4.5.4 晶化过程滞后的体积变化 | 第120-12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CuZr非晶合金晶化机理研究 | 第123-138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23页 |
5.2 反应坐标 | 第123-125页 |
5.2.1 Steinhardt有序参量 | 第124-125页 |
5.2.2 CSRO有序参量 | 第125页 |
5.3 Cu_(50)Zr_(50)非晶体系的晶化研究 | 第125-137页 |
5.3.1 Cu_(50)Zr_(50)的晶化过程 | 第125-128页 |
5.3.2 自由能势能面 | 第128-134页 |
5.3.3 Cu_(50)Zr_(50)体系的玻璃转变温度 | 第134-13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8-141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