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1 农药的环境行为 | 第13-23页 |
1.1.1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 | 第13-16页 |
1.1.2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 | 第16页 |
1.1.3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16-19页 |
1.1.4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归趋 | 第19-20页 |
1.1.5 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差异 | 第20-21页 |
1.1.6 手性农药的选择性降解代谢 | 第21-23页 |
1.1.7 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生物有效性 | 第23页 |
1.2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1.2.1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机理 | 第23-25页 |
1.2.2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1.2.3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1.3.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现状 | 第29-31页 |
1.3.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风险 | 第31-33页 |
1.3.3 顺硝烯新烟碱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3.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2章 手性~(14)C环氧虫啶异构体在土壤中的降解分析 | 第36-63页 |
2.1 前言 | 第36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36-38页 |
2.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 第36-37页 |
2.2.2 供试土壤 | 第37-38页 |
2.2.3 仪器 | 第3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8-42页 |
2.3.1 标记化合物的引入 | 第38-39页 |
2.3.2 取样与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2.3.3 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4 液相样品的前处理 | 第41页 |
2.3.5 HPLC-LSC分析 | 第41页 |
2.3.6 LC-MS/MS分析 | 第41-42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42-61页 |
2.4.1 总放射性添加回收率 | 第42页 |
2.4.2 环氧虫啶母体在土壤中消减 | 第42-43页 |
2.4.3 环氧虫啶在土壤中降解产物鉴定 | 第43-54页 |
2.4.4 环氧虫啶降解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 第54-60页 |
2.4.5 环氧虫啶在淹水厌氧条件下降解途径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14)C环氧虫啶异构体在土壤中的水土归趋 | 第63-73页 |
3.1 前言 | 第63-64页 |
3.2 材料和仪器 | 第64页 |
3.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 第64页 |
3.2.2 供试土壤 | 第64页 |
3.2.3 仪器 | 第6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3.3.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64页 |
3.3.2 放射性活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65-71页 |
3.4.1 环氧虫啶两个手性异构体在土壤中的归趋 | 第65-68页 |
3.4.2 环氧虫啶各提取液中的放射性活度的分布 | 第68-70页 |
3.4.3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的形成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14)C环氧虫啶异构体结合残留的生物有效性 | 第73-88页 |
4.1 前言 | 第73-74页 |
4.2 材料和仪器 | 第74-75页 |
4.2.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 第74页 |
4.2.2 供试土壤 | 第74页 |
4.2.3 供试蚯蚓 | 第74页 |
4.2.4 仪器 | 第74-7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75-78页 |
4.3.1 环氧虫啶标记化合物和试剂 | 第75页 |
4.3.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75页 |
4.3.3 蚯蚓的培养 | 第75-76页 |
4.3.4 威廉腔环蚓生物蓄积和消减研究设置 | 第76-77页 |
4.3.5 蚯蚓样品的取样分析 | 第77页 |
4.3.6 蚯蚓体脂含量测定 | 第77-78页 |
4.3.7 数据分析 | 第78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78-86页 |
4.4.1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的消减 | 第78-82页 |
4.4.2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在蚯蚓体内的蓄积 | 第82-84页 |
4.4.3 环氧虫啶结合残留在蚯蚓体内的消减 | 第84-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含四氢咪唑并吡啶的新烟碱类似物探索 | 第88-113页 |
5.1 本章设计思路 | 第88-89页 |
5.1.1 研究背景 | 第88-89页 |
5.2 研究思路 | 第89-90页 |
5.2.1 分子设计 | 第89页 |
5.2.2 合成路线 | 第89-90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90-105页 |
5.3.1 仪器和试剂 | 第90页 |
5.3.2 中间体的合成 | 第90-96页 |
5.3.3 目标化合物A1-A18的合成 | 第96-105页 |
5.4 生物活性测试 | 第105页 |
5.5 结果和讨论 | 第105-112页 |
5.5.1 化学合成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5.5.2 反应底物的扩充尝试 | 第106页 |
5.5.3 典型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 第106-110页 |
5.5.4 目标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