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1.3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8-36页 |
1.2.1 境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22-3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36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6-40页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36-37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37-39页 |
1.3.3 论文研究的框架结构 | 第39-40页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论文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42-49页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第42-43页 |
2.2 项目融资理论 | 第43-44页 |
2.3 综合集成管理理论 | 第44-45页 |
2.4 熵理论 | 第45-46页 |
2.5 霍尔三维模式 | 第46页 |
2.6 博弈论 | 第46-47页 |
2.7 系统仿真理论 | 第47-48页 |
2.8 公共产品理论和项目区分理论 | 第4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 第49-65页 |
3.1 PROT项目融资模式 | 第49-55页 |
3.1.1 PROT项目融资定义 | 第49页 |
3.1.2 PROT项目融资模式框架 | 第49-50页 |
3.1.3 PROT项目融资模式适用范围 | 第50页 |
3.1.4 PROT项目融资运作流程 | 第50-52页 |
3.1.5 PROT项目融资的资产转让管理 | 第52页 |
3.1.6 PROT项目融资的升级改造管理 | 第52-53页 |
3.1.7 PROT项目融资的运营管理 | 第53-54页 |
3.1.8 PROT项目融资的移交管理 | 第54页 |
3.1.9 PROT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 | 第54-55页 |
3.2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的经营性中小水电站PROT和TOT项目融资比较研究 | 第55-59页 |
3.2.1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时间维度下的比较研究 | 第55-56页 |
3.2.2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知识维度下的比较研究 | 第56页 |
3.2.3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逻辑维度下的比较研究 | 第56-57页 |
3.2.4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的集成比较研究 | 第57-58页 |
3.2.5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PROT和TOT项目融资模式路径选择的数学集成表达 | 第58-59页 |
3.3 基于WSR的PROT项目融资的综合集成评价 | 第59-64页 |
3.3.1 WSR介绍 | 第59-60页 |
3.3.2 基于WSR的PROT项目融资的综合集成评价模型 | 第60-63页 |
3.3.3 实例应用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模型 | 第65-76页 |
4.1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系统分解 | 第65-67页 |
4.1.1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复杂系统 | 第65-66页 |
4.1.2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复杂系统分解 | 第66-67页 |
4.2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系统重构 | 第67-68页 |
4.3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 | 第68-75页 |
4.3.1 综合集成框架体系 | 第69-74页 |
4.3.2 综合集成管理模型功能体系 | 第74-75页 |
4.3.3 综合集成管理模型运行体系 | 第75页 |
4.3.4 综合集成管理模型支撑体系 | 第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霍尔三维模式下系统熵变演进机理 | 第76-98页 |
5.1 项目融资熵的提出和界定 | 第76-77页 |
5.2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系统熵产生原因 | 第77-79页 |
5.3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熵的数学模型 | 第79-82页 |
5.3.1 PROT项目融资正熵 | 第79-80页 |
5.3.2 PROT项目融资负熵 | 第80-81页 |
5.3.3 PROT项目融资总熵 | 第81-82页 |
5.4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的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熵值演进过程及耗散结构的判定 | 第82-85页 |
5.4.1 PROT项目融资熵变演进机理分析 | 第83页 |
5.4.2 PROT项目融资耗散结构判定 | 第83-85页 |
5.5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的PROT项目融资熵度量模型构建 | 第85-96页 |
5.5.1 物理时效熵 | 第86-90页 |
5.5.2 人理结构熵 | 第90-94页 |
5.5.3 事理要素熵 | 第94页 |
5.5.4 项目融资总熵模型 | 第94-96页 |
5.6 基于格空间熵尺度理论的PROT项目融资霍尔三维模式熵度量模型的复杂性评价 | 第96-9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带熵博弈研究 | 第98-109页 |
6.1 项目融资带熵博弈 | 第98页 |
6.1.1 带熵博弈 | 第98页 |
6.1.2 项目融资带熵博弈 | 第98页 |
6.2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购买阶段带熵博弈 | 第98-102页 |
6.2.1 模型基本假定 | 第98-99页 |
6.2.2 参与人支付函数 | 第99-101页 |
6.2.3 参与人期望收益 | 第101-102页 |
6.3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运营阶段带熵博弈 | 第102-108页 |
6.3.1 模型假设 | 第103-104页 |
6.3.2 参与方支付函数 | 第104-105页 |
6.3.3 参与方期望收益 | 第105-10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动态综合集成管理仿真模型 | 第109-131页 |
7.1 常用仿真工具 | 第109-112页 |
7.1.1 StarLogo | 第110页 |
7.1.2 NetLogo | 第110-111页 |
7.1.3 Swarm | 第111页 |
7.1.4 Repast | 第111-112页 |
7.2 基于NETLOGO的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动态综合集成管理仿真模型构建 | 第112-113页 |
7.2.1 仿真模型运行环境 | 第112页 |
7.2.2 模型假设 | 第112-113页 |
7.2.3 仿真模型研究阶段 | 第113页 |
7.4 基于NETLOGO的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仿真模型——购买阶段 | 第113-123页 |
7.4.1 仿真模型简介 | 第113-114页 |
7.4.2 仿真参数设定 | 第114页 |
7.4.3 仿真运行过程 | 第114-116页 |
7.4.4 仿真程序 | 第116-117页 |
7.4.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7-123页 |
7.5 基于NETLOGO的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仿真模型——运营阶段 | 第123-130页 |
7.5.1 仿真模型简介 | 第123-124页 |
7.5.2 仿真参数设定 | 第124-125页 |
7.5.3 仿真运行过程 | 第125页 |
7.5.4 仿真程序 | 第125-126页 |
7.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26-13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八章 案例应用研究 | 第131-164页 |
8.1 项目简介 | 第131-134页 |
8.1.1 项目概况 | 第131-133页 |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133-134页 |
8.2 威远江水电站项目目前面临的问题 | 第134-135页 |
8.3 威远江水电站适用PROT项目融资模式的必要性 | 第135-136页 |
8.4 基于霍尔三维模式和管理熵的威远江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模型 | 第136-144页 |
8.4.1 模型框架 | 第136-138页 |
8.4.2 威远江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熵分析 | 第138-144页 |
8.5 威远江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带熵博弈分析 | 第144-159页 |
8.5.1 威远江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购买阶段的带熵博弈 | 第144-151页 |
8.5.2 威远江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运行阶段的带熵博弈 | 第151-159页 |
8.6 威远江水电站PROT项目融资综合集成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 第159-161页 |
8.7 促进云南中小水电项目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 第161-163页 |
8.7.1 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 第161-162页 |
8.7.2 建议和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2-163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9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64-167页 |
9.2 研究评价 | 第167页 |
9.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67-168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77-178页 |
附录B: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与课题 | 第178-179页 |
附录C:购买阶段仿真程序代码 | 第179-184页 |
附录D:运营阶段仿真程序代码 | 第184-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