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3-36页 |
1. 祖国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1.1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名 | 第23-24页 |
1.2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病机 | 第24-25页 |
1.3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25页 |
1.4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证型与西医客观指标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1.5 中医证素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1.6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干预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 现代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研究 | 第28-36页 |
2.1 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 | 第28-29页 |
2.2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9-30页 |
2.3 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西医临床指标 | 第30-34页 |
2.4 扩张型心肌病的西医干预治疗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5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2.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第36页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2.3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断标准 | 第37页 |
2.4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2.5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2.6 指标与方法 | 第37-39页 |
2.7 数据统计及方法 | 第3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9-56页 |
3.1 DCM组与对照组、正常组间年龄、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第39页 |
3.2 DCM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 第39-42页 |
3.3 DCM组与对照组中医证素分布比较 | 第42-43页 |
3.4 DCM患者各证素间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第43-44页 |
3.5 DCM组与对照组、正常组间抗心肌抗体阳性率比较 | 第44-45页 |
3.6 心功能Ⅱ级以上时DCM组与对照组间心功能指标、hs-CRP的关系 | 第45页 |
3.7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hs-CRP水平的关系 | 第45-46页 |
3.8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46-47页 |
3.9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NT-proBNP水平的关系 | 第47-48页 |
3.10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BNP水平的关系 | 第48页 |
3.11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LVEF、LVEDd水平的关系 | 第48-49页 |
3.12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扩心病早中晚分期的关系 | 第49-50页 |
3.13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抗心肌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3.14 对照组中医证素与抗心肌抗体阳性率的关系 | 第51-52页 |
3.15 DCM患者NT-pro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2页 |
3.16 DCM患者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2-53页 |
3.17 DCM患者LVEF、LVEDd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3-54页 |
3.18 DCM患者hs-CR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4页 |
3.19 DCM患者抗心肌抗体阳性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4-55页 |
3.20 对照组抗心肌抗体阳性率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 第55页 |
3.21 DCM患者抗心肌抗体阳性率与扩心病分期的关系 | 第55-56页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6-65页 |
1. DCM患者常见中医“证素”的理论探讨 | 第56-58页 |
2. DCM患者中医证素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 第58-59页 |
3.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hs-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59页 |
4.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59-60页 |
5.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NT-proBNP、BNP水平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60页 |
6.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LVEF、LVEDd水平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60-61页 |
7.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抗心肌抗体阳性率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61-62页 |
8. DCM患者中医证素与DCM分期的临床意义探讨 | 第62页 |
9. DCM患者hs-CRP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10. DCM患者NT-proBNP、BNP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11. DCM患者LVEF、LVED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12. DCM患者抗心肌抗体与心功能分级及DCM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13. DCM组、对照组间心功能指标、hs-CRP相关性的分析 | 第64-65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部分 结语与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