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1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1-1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2.1.1 资料来源 | 第11页 |
2.1.2 入组标准 | 第11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2.1.4 退出标准 | 第1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2.1 课题设计 | 第12-13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13-14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5-20页 |
3.1 一般资料比较(见表 1) | 第15页 |
3.2 PANSS量表的评定(见表 2) | 第15-16页 |
3.2.1 | 第15页 |
3.2.2 | 第15页 |
3.2.3 | 第15-16页 |
3.3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评定(见表 3) | 第16-19页 |
3.3.1 | 第16-17页 |
3.3.2 | 第17页 |
3.3.3 | 第17-19页 |
3.4 不良反应对比分析(见表 4) | 第19页 |
3.4.1 | 第19页 |
3.4.2 | 第19页 |
3.4.3 | 第19页 |
3.5 不良反应对比分析(见表 5) | 第19-2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0-23页 |
4.1 阿立哌唑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 | 第20页 |
4.2 阿立哌唑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精神分裂症 | 第20-23页 |
第5章 小结 | 第23-24页 |
5.1 | 第23页 |
5.2 | 第23页 |
5.3 | 第23-24页 |
致谢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附表 | 第28-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