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 | 第16-24页 |
2.1 地域文化 | 第16-18页 |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2.1.3 地域文化形成的相关因素 | 第17-18页 |
2.2 滨水景观 | 第18-21页 |
2.2.1 滨水景观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滨水景观的分类 | 第19-21页 |
2.3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间的关系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分析 | 第24-30页 |
3.1 河南地域文化 | 第24-27页 |
3.1.1 汉字文化 | 第24-27页 |
3.1.2 朱仙镇木板年画 | 第27页 |
3.2 平舆县地域文化 | 第27-30页 |
3.2.1 车舆文化 | 第27-28页 |
3.2.2 丝弦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研究 | 第30-48页 |
4.1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 第30-32页 |
4.1.1 因地制宜 | 第30页 |
4.1.2 以人为本 | 第30-31页 |
4.1.3 生态兼顾 | 第31页 |
4.1.4 文化传承 | 第31-32页 |
4.2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媒介——设计符号 | 第32-36页 |
4.2.1 符号学 | 第32-35页 |
4.2.2 设计符号的功能 | 第35页 |
4.2.3 设计符号与景观设计 | 第35-36页 |
4.3 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第36-37页 |
4.3.1 收集——挖掘文化之精髓 | 第36页 |
4.3.2 分析——提取文化之符号 | 第36页 |
4.3.3 应用——转化设计之符号 | 第36-37页 |
4.4 经典案例分析 | 第37-48页 |
4.4.1 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和绿色廊道 | 第37-41页 |
4.4.2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第41-42页 |
4.4.3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 第42-47页 |
4.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实践案例——河南省平舆县小清河水岸景观设计 | 第48-14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48-54页 |
5.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48-51页 |
5.1.2 人文经济 | 第51-52页 |
5.1.3 周边交通 | 第52-53页 |
5.1.4 设计场地 | 第53-54页 |
5.2 项目现状及分析 | 第54-65页 |
5.2.1 地形分析 | 第54-56页 |
5.2.2 现状交通分析 | 第56页 |
5.2.3 现状用地分析 | 第56-57页 |
5.2.4 周边环境分析 | 第57页 |
5.2.5 河道现状分析 | 第57-64页 |
5.2.6 水体分析 | 第64页 |
5.2.7 SWOT分析 | 第64-65页 |
5.2.8 空间分析 | 第65页 |
5.3 方案设计策略分析 | 第65-71页 |
5.3.1 存在问题 | 第65-70页 |
5.3.2 主要对策 | 第70-71页 |
5.4 设计分析 | 第71-80页 |
5.4.1 设计主题及理念 | 第71页 |
5.4.2 地域文化符号提取 | 第71-76页 |
5.4.3 景观安全性 | 第76页 |
5.4.4 功能分区 | 第76-77页 |
5.4.5 景观结构及交通流线 | 第77-78页 |
5.4.6 生态设计分析 | 第78-80页 |
5.5 平舆县小清河水岸景观设计方案 | 第80-142页 |
5.5.1 总体设计 | 第80-85页 |
5.5.2 分区设计 | 第85-99页 |
5.5.3 专项设计 | 第99-110页 |
5.5.4 效果图展示 | 第110-14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42-144页 |
6.1 设计过程 | 第142页 |
6.2 设计总结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8页 |
附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