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理由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活动构造对流域水系格局及河流走向的控制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河流地貌对活动构造的响应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2.1 地貌 | 第15-16页 |
2.1.1 龙门山脉 | 第15页 |
2.1.2 亘台山脉 | 第15页 |
2.1.3 侵蚀堆积河谷地 | 第15页 |
2.1.4 侵蚀溶蚀山地 | 第15-16页 |
2.1.5 涪江冲积扇 | 第16页 |
2.2 主要活动断裂 | 第16-17页 |
2.2.1 江油断裂 | 第16页 |
2.2.2 通口断裂 | 第16页 |
2.2.3 黄莲桥断裂 | 第16页 |
2.2.4 香水-让水断裂 | 第16-17页 |
2.3 龙门山隆升与前陆盆地沉积 | 第1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涪江山前古流向分析 | 第18-23页 |
3.1 古流向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3.2 涪江山前古流向分析 | 第20-22页 |
3.2.1 涪江山前砾石产状 | 第20-21页 |
3.2.2 古流向分析结论 | 第21-2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4章 涪江冲积扇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 第23-30页 |
4.1 涪江冲积扇发育特征 | 第23-26页 |
4.1.1 冲积扇地貌 | 第23-24页 |
4.1.2 冲积扇周缘活动断裂 | 第24页 |
4.1.3 冲积扇沉积特征 | 第24-26页 |
4.2 涪江冲积扇第四纪光释光年代学分析 | 第26页 |
4.2.1 光释光测年法的原理 | 第26页 |
4.2.2 光释光测年结果 | 第26页 |
4.3 涪江冲积扇变形与演化 | 第26-28页 |
4.3.1 冲积扇错断 | 第27页 |
4.3.2 冲积扇隆升 | 第27-2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5章 涪江水系演化 | 第30-33页 |
5.1 早更新世涪江流向 | 第30页 |
5.2 中更新世涪江流向 | 第30-31页 |
5.3 晚更新世涪江流向 | 第3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6.1 结论 | 第33-34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