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区状况及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与进展情况 | 第12-17页 |
1.2.1 工作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研究区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域构造背景与演化特征 | 第20-32页 |
2.1 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6页 |
2.1.1 大陆边缘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3页 |
2.1.2 巽他-爪哇弧前区的沉积作用 | 第23-24页 |
2.1.3 构造-沉积剖面 | 第24-25页 |
2.1.4 弧后区的构造-沉积演化 | 第25-26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6-32页 |
2.2.1 盆地成因及类型 | 第26-27页 |
2.2.2 地层格架与沉积过程 | 第27-29页 |
2.2.3 盆地构造发展 | 第29-32页 |
第3章 沉积特征分析及储层相控模型建立 | 第32-56页 |
3.1 层序地层特征 | 第32-44页 |
3.1.1 钻(测)井地层层序分析 | 第32-39页 |
3.1.2 层序对地震资料的响应特征 | 第39-43页 |
3.1.3 综合层序地层格架 | 第43-44页 |
3.2 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 | 第44-51页 |
3.2.1 工区沉积相划分 | 第44-45页 |
3.2.2 测井/地震相类型及其响应特征 | 第45-50页 |
3.2.3 沉积相演化与空间展布特征 | 第50-51页 |
3.3.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反演新方法研究 | 第51-53页 |
3.4 储层相控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第4章 南苏门答腊盆地油气系统特征 | 第56-69页 |
4.1 盆地构造特征 | 第56-61页 |
4.1.1 盆地构造格局 | 第56-59页 |
4.1.2 Jabung区块构造特征 | 第59-61页 |
4.2 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 第61-69页 |
4.2.1 烃源岩特征 | 第62-63页 |
4.2.2 储层特征 | 第63-65页 |
4.2.3 盖层特征 | 第65页 |
4.2.4 含油气系统划分 | 第65-66页 |
4.2.5 油气富集特征 | 第66页 |
4.2.6 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66-69页 |
第5章 研究区成藏组合特征研究 | 第69-88页 |
5.1 成藏组合的定义及研究思路 | 第69-74页 |
5.1.1 成藏组合及成藏带的定义及现状 | 第69-70页 |
5.1.2 成藏组合的划分方法与结果 | 第70-73页 |
5.1.3 成藏组合及成藏带评价方法 | 第73-74页 |
5.2 前裂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 第74-76页 |
5.2.1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 第74页 |
5.2.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 第74-76页 |
5.3 裂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 第76-80页 |
5.3.1 成藏组合特征 | 第76-78页 |
5.3.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 第78-80页 |
5.4 坳陷期成藏组合与成藏带特征 | 第80-85页 |
5.4.1 成藏组合特征 | 第80-83页 |
5.4.2 成藏带类型及特征 | 第83-85页 |
5.5 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 | 第85-88页 |
5.5.1 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 | 第85页 |
5.5.2 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 | 第85-88页 |
第6章 成藏带划分研究及油气勘探实效分析 | 第88-155页 |
6.1 Jabung区块成藏带划分研究 | 第88-105页 |
6.1.1 成藏组合特征及典型油气藏分析 | 第88-98页 |
6.1.2 成藏带划分 | 第98-105页 |
6.2 Jabung区块勘探实效分析 | 第105-155页 |
6.2.1 Jabung区块成藏带勘探领域分析 | 第105-107页 |
6.2.2 Jabung区块勘探实效分析实例 | 第107-153页 |
6.2.3 Jabung区块油气勘探成果分析 | 第153-155页 |
结论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