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中母性形象的变迁--以新中国主题性绘画中母性形象变迁论政治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中外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12-19页 |
一.母性释义与母性观的流变 | 第12-16页 |
(一)、女性与母性概念辨析 | 第12-14页 |
(二)、母性观与母性形象嬗变 | 第14-16页 |
1、古代母性观及母性形象 | 第14页 |
2、近现代母性观及母性形象 | 第14-15页 |
3、当代母性观及母性形象 | 第15-16页 |
二、中外绘画中的母性形象比较 | 第16-19页 |
(一)、中外母性观念的异同 | 第16-17页 |
(二)、中外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主题性绘画与母性形象的建构 | 第19-31页 |
一、主题性绘画的含义及意义 | 第19-22页 |
(一)、主题性绘画的概念与功能解析 | 第19-20页 |
(二)、主题性绘画的产生及价值判断 | 第20-22页 |
1、主题性绘画产生及演变 | 第20-21页 |
2、主题性绘画的客观认知 | 第21-22页 |
二、早期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22-31页 |
(一)、社会变革与母性形象的改观 | 第22-26页 |
1、社会革命中与母性观的演进 | 第22-25页 |
2、艺术思想与母性形象塑造 | 第25-26页 |
(二)、绘画作品中的母性形象分析 | 第26-31页 |
1、苦难岁月中的母性形象 | 第26-29页 |
2、《母教》与强国保种思想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新中国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31-68页 |
一、十七年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32-42页 |
(一)、政治文化背景与母性形象建构 | 第32-34页 |
1、文艺政策与妇女解放对母性形象的影响 | 第32页 |
2、苏联主题性绘画影响下的母性形象创作 | 第32-34页 |
(二)、美术作品中的母性形象分析 | 第34-42页 |
1、英雄母亲与时代楷模 | 第34-42页 |
(1)、《家》与战争环境中的崇高母性 | 第34-39页 |
(2)、《和平签名》与非战争环境中的温情母性 | 第39-42页 |
二、改革开放后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42-57页 |
(一)艺术思潮与平民化,多元化的母性形象 | 第42-45页 |
1、改革开放与主题性绘画风貌转折 | 第42-44页 |
2、女英雄的消解与平凡母亲的回归 | 第44-45页 |
(二)、不同身份主体的母性呈现 | 第45-57页 |
1、革命岁月中的母性图式 | 第46-53页 |
(1)、红军女战士的母性之爱 | 第46-47页 |
(2)、巾帼烈士的母性之爱 | 第47-51页 |
(3)、沂蒙红嫂的母性之爱 | 第51-53页 |
2、超越血缘的母性大爱 | 第53-57页 |
三、当代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57-68页 |
(一)、官方主题性绘画创作中的母性形象 | 第57-62页 |
1、当代主题性油画中母性形象变化的原因 | 第57-59页 |
(1)主题性绘画创作手段与视角的转变 | 第57-58页 |
(2)女性美术对主题性绘画中母性形象的推进 | 第58-59页 |
2、大型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59-62页 |
(二)、非官方主题性绘画中的母性形象 | 第62-68页 |
1、李自健主题性绘画的母性之爱探源 | 第62-64页 |
(1)、人性与爱的绘画主题 | 第62-63页 |
(2)、母性形象创作模式发端 | 第63-64页 |
2、重大主题中的母性与人性 | 第64-68页 |
(1)悲情历史中的生命守护 | 第64-66页 |
(2)自然灾害中的生命期待 | 第66-67页 |
(3)个人主题性创作的母性塑造优势 | 第67-68页 |
第四部分、母性形象塑造对主题性绘画的启示 | 第68-70页 |
一、主题性绘画中母性形象创作的意义 | 第68-69页 |
二、主题性绘画中母性形象塑造的问题 | 第69-70页 |
第五部分、结语 | 第7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