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2-13页 |
第2章 信用风险缓释与信用衍生工具 | 第13-18页 |
2.1 信用风险缓释 | 第13-15页 |
2.1.1 巴塞尔委员会相关文件 | 第13页 |
2.1.2 新资本协议中的信用风险缓释 | 第13-15页 |
2.2 信用衍生工具 | 第15-18页 |
2.2.1 常见信用衍生工具及交易主体 | 第15-16页 |
2.2.2 信用衍生工具的优势和风险 | 第16-18页 |
第3章 中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 第18-25页 |
3.1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原理与特征 | 第18-20页 |
3.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功能 | 第20-22页 |
3.2.1 独特之处 | 第20-21页 |
3.2.2 作用 | 第21-22页 |
3.3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应用进展 | 第22-25页 |
3.3.1 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3.3.2 发展中的不足 | 第23-25页 |
第4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美国商业银行的应用效果检验 | 第25-30页 |
4.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用效果实证检验 | 第25-29页 |
4.1.1 样本选取 | 第25-27页 |
4.1.2 模型建立 | 第27页 |
4.1.3 实证检验 | 第27-29页 |
4.2 结论分析 | 第29-30页 |
第5章 金融危机教训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我国的发展建议 | 第30-35页 |
5.1 国际应用经验及教训 | 第30-32页 |
5.1.1 金融危机教训 | 第30-31页 |
5.1.2 危机后欧美信用衍生品市场改革 | 第31-32页 |
5.2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建议 | 第32-35页 |
5.2.1 产品交易市场及宏观政策完善 | 第32-33页 |
5.2.2 产品缓释效果及定价模型改进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