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5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现有水生态足迹基本理论及模型 | 第18-20页 |
2.1.1 现有水生态足迹基本理论 | 第18页 |
2.1.2 现有水生态足迹账户划分 | 第18页 |
2.1.3 现有水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20页 |
2.2 现有水生态足迹的不足及缺陷 | 第20-21页 |
2.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 | 第21-24页 |
2.3.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模型 | 第22-24页 |
2.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的优越性 | 第24-25页 |
3 贵州省省域水生态足迹分析 | 第25-28页 |
3.1 贵州省水产品账户 | 第25页 |
3.2 贵州省水资源账户 | 第25-26页 |
3.3 贵州省水环境账户 | 第26-28页 |
4 贵州省各市(州)水生态足迹分析 | 第28-55页 |
4.1 各市(州)水产品账户 | 第28-35页 |
4.1.1 各市(州)水产品生态足迹 | 第28-30页 |
4.1.2 各市(州)水产品生态承载力 | 第30-32页 |
4.1.3 各市(州)水产品生态盈余/赤字 | 第32-33页 |
4.1.4 各市(州)水产品生态压力指数 | 第33-35页 |
4.2 各市(州)水资源账户 | 第35-44页 |
4.2.1 各市(州)水资源生态足迹 | 第35-38页 |
4.2.2 各市(州)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 第38-40页 |
4.2.3 各市(州)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 | 第40-42页 |
4.2.4 各市(州)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 第42-44页 |
4.3 各市(州)水环境账户 | 第44-55页 |
4.3.1 各市(州)水污染生态足迹 | 第44-47页 |
4.3.2 各市(州)水环境生态承载力 | 第47-50页 |
4.3.3 各市(州)水环境生态盈余/赤字 | 第50-52页 |
4.3.4 各市(州)水环境生态压力指数 | 第52-55页 |
5 与现有模型的比较 | 第55-57页 |
5.1 分类比较 | 第55-56页 |
5.2 整体比较 | 第56-5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功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