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2章 协同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 | 第20-30页 |
2.1 协同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协同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2 协同的功能 | 第21-22页 |
2.1.3 协同论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 | 第23-27页 |
2.2.1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含义 | 第23-24页 |
2.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 | 第24-25页 |
2.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25-27页 |
2.3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 | 第27-29页 |
2.3.1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含义 | 第27页 |
2.3.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征 | 第27-28页 |
2.3.3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分析 | 第30-36页 |
3.1 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协同主体 | 第30-33页 |
3.1.1 政府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 | 第30页 |
3.1.2 高校是就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 | 第30-31页 |
3.1.3 用人单位提供教育实践平台 | 第31-32页 |
3.1.4 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参与性 | 第32-33页 |
3.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三个维度 | 第33-34页 |
3.2.1 教育资源的共享 | 第33页 |
3.2.2 教育系统的联动 | 第33页 |
3.2.3 教育合力的实施 | 第33-34页 |
3.3 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协同的过程 | 第34-35页 |
3.3.1 协同主体的沟通 | 第34-35页 |
3.3.2 协同主体的协调 | 第35页 |
3.3.3 协同主体的合作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6-43页 |
4.1 问卷调查 | 第36-37页 |
4.1.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36页 |
4.1.2 分析调研数据 | 第36-37页 |
4.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2.1 各主体协调性不强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 第37-38页 |
4.2.2 各主体沟通不畅影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 第38页 |
4.2.3 各主体配合不到位影响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 | 第38-40页 |
4.3 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3.1 宏观因素 | 第40-41页 |
4.3.2 微观因素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途径 | 第43-53页 |
5.1 多层次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协同的体系 | 第43-45页 |
5.1.1 从政府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 | 第43-44页 |
5.1.2 从社会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 | 第44页 |
5.1.3 从高校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 | 第44-45页 |
5.2 提升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认识增强自觉性 | 第45-47页 |
5.2.1 提升就业教育各个主体对协同的认识 | 第45-46页 |
5.2.2 积极鼓励各个就业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 第46页 |
5.2.3 设置就业协同任务构建积极的情感体验 | 第46-47页 |
5.3 促进主体协同的协调与沟通提高教育能力 | 第47-49页 |
5.3.1 充分发挥教育平台作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 第47页 |
5.3.2 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 | 第47-48页 |
5.3.3 建立协作机构提升主体的协同沟通能力 | 第48-49页 |
5.3.4 发挥主体协同的合力提升就业教育的效果 | 第49页 |
5.4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供保障 | 第49-52页 |
5.4.1 建立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度保障 | 第49-50页 |
5.4.2 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家庭保障 | 第50-51页 |
5.4.3 运用法律思维强化法治保障 | 第51页 |
5.4.4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给予社会保障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