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扩散模型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20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8-12页 |
2. 相关研究总结 | 第12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12-20页 |
1. 相关理论 | 第12-1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4. 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采纳率的S曲线拟合 | 第20-26页 |
1.1 BASS模型构造的S-曲线研究 | 第20-22页 |
1.2 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的“临界大多数” | 第22-23页 |
1.3 处于“早期大众”的用户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已采纳用户的结构和流动 | 第26-36页 |
2.1 用户的社会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2.1.1 收入分布 | 第26页 |
2.1.2 受教育情况分布 | 第26-27页 |
2.1.3 职业分布与社会分层 | 第27-28页 |
2.1.4 “肯辛斜坡”的假设 | 第28-29页 |
2.2 城乡用户分布的差异和流动 | 第29-36页 |
2.2.1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差距 | 第29-32页 |
2.2.2 向上的动力——从城镇到乡村 | 第32-36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过度采纳 | 第36-40页 |
3.1 被创造的需求 | 第36-38页 |
3.2 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拒绝采纳行为 | 第40-47页 |
4.1 拒绝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与评价 | 第41-42页 |
4.2 用户评价和拒绝行为的不一致性 | 第42-43页 |
4.3 人际传播在影响拒绝者接纳中的作用 | 第43-47页 |
4.3.1 人际传播——扩散的原生动力 | 第43-44页 |
4.3.2 “弱连接”在说服拒绝者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4.3.3 文化反哺的作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