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P2P被动蠕虫的研究 | 第16-30页 |
2.1 网络蠕虫的研究 | 第16-21页 |
2.1.1 网络蠕虫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网络蠕虫的工作机制 | 第16-17页 |
2.1.3 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 | 第17-21页 |
2.2 P2P网络的研究 | 第21-26页 |
2.2.1 P2P网络的概念 | 第21-23页 |
2.2.2 P2P网络的分类 | 第23-25页 |
2.2.3 P2P技术的特点 | 第25-26页 |
2.3 P2P蠕虫的研究 | 第26-28页 |
2.3.1 P2P蠕虫的定义 | 第26页 |
2.3.2 P2P蠕虫的分类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P2P被动蠕虫的传播建模 | 第30-42页 |
3.1 P2P被动蠕虫的传播过程 | 第30-32页 |
3.1.1 P2P被动蠕虫 | 第30页 |
3.1.2 P2P被动蠕虫的传播过程 | 第30-32页 |
3.2 SEIT模型的建立 | 第32-39页 |
3.2.1 SEIT模型的状态 | 第32-33页 |
3.2.2 SEIT静态模型状态转换 | 第33-35页 |
3.2.3 SEIT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3.3 SEIT传播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脉冲抑制策略的SEIQT传播模型 | 第42-52页 |
4.1 脉冲隔离抑制策略 | 第42-44页 |
4.1.1 入侵检测系统 | 第42-43页 |
4.1.2 隔离策略的研究 | 第43-44页 |
4.2 P2P被动蠕虫SEIQT脉冲隔离模型 | 第44-50页 |
4.2.1 SEIQT脉冲隔离模型的状态转换图 | 第44-46页 |
4.2.2 SEIQT脉冲隔离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64页 |
5.1 P2P被动蠕虫SEIT传播模型的仿真 | 第52-57页 |
5.1.1 SEIT传播模型数值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5.1.2 感染文件与被感染主机数量关系的仿真 | 第54-55页 |
5.1.3 下载概率对P2P被动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4 暴露主机内感染文件被执行概率对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56页 |
5.1.5 用户删除感染文件概率对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 被动蠕虫SEIQT脉冲模型的仿真 | 第57-62页 |
5.2.1 SEIQT脉冲模型数值仿真 | 第57-59页 |
5.2.2 感染文件与被感染主机数量的仿真 | 第59-60页 |
5.2.3 SEIT模型与SEIQT模型的比较 | 第60-62页 |
5.2.4 检测系统对感染主机的隔离率对蠕虫传播的影响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