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矫直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矫直技术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矫直技术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3 斜辊矫直机介绍 | 第13页 |
1.4 二辊矫直机辊型曲线研究的分析比较 | 第13-1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管材矫直原理分析 | 第16-33页 |
2.1 弯曲变形与应力 | 第16-18页 |
2.2 弯曲变形与曲率的关系 | 第18-23页 |
2.3 旋转弯曲一循环内变形分析 | 第23页 |
2.4 管棒材弯曲变形与弯矩 | 第23-28页 |
2.4.1 棒材弯矩比计算 | 第24-25页 |
2.4.2 管材(0<ζ_1 | 第25-27页 |
2.4.3 管材(a≤ζ_1≤1)弯矩比计算 | 第27-28页 |
2.5 管棒材矫直曲率方程的确定 | 第28-30页 |
2.6 薄壁管材矫直弯曲半径与弹区比关系 | 第30-31页 |
2.7 原始曲率比的确定 | 第31-32页 |
2.8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不同缺陷下许用弯曲半径研究 | 第33-47页 |
3.1 薄壁管弯曲时缺陷类型介绍 | 第33页 |
3.2 薄壁管外侧拉裂前矫直弯曲半径研究 | 第33-37页 |
3.2.1 从延伸率角度分析管材拉裂 | 第34-35页 |
3.2.2 从抗拉强度角度分析管材拉裂 | 第35-37页 |
3.3 薄壁管截面扁化前矫直弯曲半径研究 | 第37-41页 |
3.3.1 薄壁管截面扁化现象 | 第37页 |
3.3.2 截面扁化率的研究 | 第37-38页 |
3.3.3 产生截面扁化变形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3.3.4 截面扁化变形前矫直弯曲半径的研究 | 第40-41页 |
3.4 薄壁管内侧起皱前矫直弯曲半径的研究 | 第41-43页 |
3.5 不同缺陷下弯曲半径与矫直理论下弯曲半径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3.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二辊矫直机辊型参数的求解 | 第47-53页 |
4.1 二辊矫直机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4.2 等曲率二辊矫直机的特点 | 第49页 |
4.3 辊型设计参数的求解 | 第49-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等曲率辊型曲线设计 | 第53-72页 |
5.1 二辊矫直机的反弯曲线 | 第53-55页 |
5.2 传统二辊矫直机辊型介绍 | 第55-60页 |
5.3 等曲率二辊矫直机矫直分析过程理论假设 | 第60页 |
5.4 等曲率二辊矫直机辊型设计与推导 | 第60-65页 |
5.5 辊型计算实例 | 第65-71页 |
5.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薄壁管材二辊矫直过程有限元分析 | 第72-84页 |
6.1 引言 | 第72页 |
6.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72-77页 |
6.2.1 建立薄壁管与凹凸辊装配体模型 | 第72-73页 |
6.2.2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73-74页 |
6.2.3 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74-75页 |
6.2.4 网格划分 | 第75-76页 |
6.2.5 接触的处理 | 第76-77页 |
6.2.6 定义载荷、初始条件和约束 | 第77页 |
6.2.7 求解与控制 | 第77页 |
6.2.8 后处理 | 第77页 |
6.3 矫直过程分析 | 第77-83页 |
6.3.1 管材矫直过程的接触模型 | 第78页 |
6.3.2 管材咬入阶段分析 | 第78-79页 |
6.3.3 管材稳定矫直阶段分析 | 第79-80页 |
6.3.4 管材抛出阶段分析 | 第80-82页 |
6.3.5 管材矫直质量的评定 | 第82-83页 |
6.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7.1 结论 | 第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