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弱势群体的就业参与及增权--以上海洋泾慈善超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关于弱势群体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慈善超市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增权理论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4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 第16-17页 |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理论视角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 第22-23页 |
1.6 研究创新 | 第23-25页 |
第2章 社区弱势群体的无权状态和无权感 | 第25-29页 |
2.1 社区弱势群体的客观无权状态 | 第25-26页 |
2.1.1 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 | 第25-26页 |
2.1.2 教育程度低 | 第26页 |
2.1.3 丧失政治话语权 | 第26页 |
2.2 社区弱势群体的主观无权感 | 第26-29页 |
2.2.1 经济压力 | 第27页 |
2.2.2 生活压力 | 第27-28页 |
2.2.3 精神压力 | 第28-29页 |
第3章 社区弱势群体的慈善超市就业参与 | 第29-33页 |
3.1 慈善超市见习项目简介 | 第29-30页 |
3.2 社区弱势群体的家庭走访 | 第30-31页 |
3.2.1 社区弱势群体家庭困难情况 | 第30页 |
3.2.2 社区弱势群体的就业需求 | 第30-31页 |
3.3 慈善超市见习岗位的就业参与 | 第31-33页 |
3.3.1 慈善超市见习岗位情况 | 第31-32页 |
3.3.2 社区弱势群体在慈善超市的工作压力 | 第32-33页 |
第4章 慈善超市就业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增权 | 第33-39页 |
4.1 社区弱势群体的个人层面增权 | 第34-35页 |
4.1.1 自尊与自我效能 | 第34页 |
4.1.2 乐观与未来控制 | 第34-35页 |
4.2 社区弱势群体的人际层面增权 | 第35-37页 |
4.2.1 人际互动能力 | 第35-36页 |
4.2.2 人际影响能力 | 第36-37页 |
4.3 社区弱势群体的集体层面增权 | 第37-39页 |
4.3.1 集体权能感 | 第37-39页 |
第5章 社区弱势群体增权的社会工作建议 | 第39-45页 |
5.1 个案工作建议 | 第39-41页 |
5.1.1 帮助社区弱势群体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 第40页 |
5.1.2 针对重大打击家庭的应急个案辅导 | 第40-41页 |
5.2 小组工作建议 | 第41-43页 |
5.2.1 适合社区弱势群体增权的小组类型 | 第41-42页 |
5.2.2 小组与个案、社区方法的结合 | 第42-43页 |
5.3 社区工作建议 | 第43-45页 |
5.3.1 社区赋权的实践路径 | 第43页 |
5.3.2 建立社区就业信息链接平台 | 第43-44页 |
5.3.3 发挥基层领袖作用,壮大社区义工队伍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5-48页 |
6.1 研究发现 | 第45-46页 |
6.2 研究讨论 | 第46-47页 |
6.2.1 社会工作建议 | 第46页 |
6.2.2 慈善超市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47-48页 |
6.3.1 研究样本量较小 | 第47页 |
6.3.2 未对权能感所有内涵进行全面考察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