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形位误差评定理论及测量系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1.3.1 国外形位误差评定理论及测量系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形位误差评定理论及测量系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1.4 虚拟仪器的特点和发展 | 第16-18页 |
1.4.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第16页 |
1.4.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第16-17页 |
1.4.3 虚拟仪器的发展现状 | 第17页 |
1.4.4 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误差图形生成的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2.1 计算机图形学简介 | 第20页 |
2.2 三维形体模型的选择 | 第20-21页 |
2.3 投影变换及空间点的轴测坐标 | 第21-22页 |
2.4 基本几何形体的实现 | 第22-23页 |
2.4.1 圆 | 第22页 |
2.4.2 椭圆 | 第22-23页 |
2.4.3 圆柱面 | 第23页 |
2.5 图形消隐算法的选择 | 第23-25页 |
2.5.1 图形消隐简介 | 第23-24页 |
2.5.2 阶梯圆柱的两种情况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形状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6-44页 |
3.1 圆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6-31页 |
3.1.1 概述 | 第26页 |
3.1.2 最小二乘圆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3.1.3 最小区域圆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9页 |
3.1.4 最小外接圆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3.1.5 最大内切圆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3.2 圆柱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1-39页 |
3.2.1 概述 | 第31-32页 |
3.2.2 最小二乘圆柱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2-36页 |
3.2.3 最小区域圆柱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3.2.4 最小外接圆柱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7页 |
3.2.5 最大内切圆柱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3.3 轴线直线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3.3.1 概述 | 第39-40页 |
3.3.2 最小二乘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0-42页 |
3.3.3 最小区域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位置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4-58页 |
4.1 同轴度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4-48页 |
4.1.1 概述 | 第44页 |
4.1.2 最小二乘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4-47页 |
4.1.3 最小区域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7-48页 |
4.2 径向圆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8-52页 |
4.2.1 概述 | 第48页 |
4.2.2 最小二乘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48-51页 |
4.2.3 最小区域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4.3 径向全跳动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52-57页 |
4.3.1 概述 | 第52-53页 |
4.3.2 最小二乘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4.3.3 最小区域评定法误差图形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形位误差测量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58-72页 |
5.1 LabWindows/CVI简介 | 第58-60页 |
5.1.1 LabWindows/CVI特点 | 第58-59页 |
5.1.2 LabWindows/CVI应用范围 | 第59页 |
5.1.3 用LabWindows/CVI设计虚拟仪器的步骤 | 第59-60页 |
5.2 LabWindows/CVI的集成开发环境 | 第60-61页 |
5.3 LabWindows/CVI软件结构 | 第61-62页 |
5.3.1 仪器面板控制软件 | 第62页 |
5.3.2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第62页 |
5.4 形位误差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2-70页 |
5.4.1 软面板的设计 | 第62-68页 |
5.4.2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