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通过自溶相关基因的敲除提高枯草芽胞杆菌的产量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5-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40页
    1.1 枯草芽胞杆菌简介第13-17页
        1.1.1 枯草芽胞杆菌及其基因组第13-15页
        1.1.2 枯草芽胞杆菌的细胞壁第15-17页
    1.2 枯草芽胞杆菌的应用第17-24页
        1.2.1 枯草芽胞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第18-19页
        1.2.2 枯草芽胞杆菌用作益生菌第19-22页
        1.2.3 枯草芽胞杆菌细胞工厂第22-24页
    1.3 枯草芽胞杆菌的产量优化第24-26页
    1.4 枯草芽胞杆菌自溶相关基因第26-39页
        1.4.1 枯草芽胞杆菌的肽聚糖水解酶及其功能第27-34页
        1.4.2 原噬菌体相关肽聚糖水解酶第34-36页
        1.4.3 自食相关基因第36-39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9-40页
第二章 枯草芽胞杆菌自溶相关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第40-95页
    2.1 实验材料第40-48页
        2.1.1 质粒菌株第40-42页
        2.1.2 药品试剂第42-44页
        2.1.3 主要的培养基和溶液第44-47页
        2.1.4 仪器设备第47-48页
    2.2 实验方法第48-64页
        2.2.1 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基因组的提取第48页
        2.2.2 引物设计第48-52页
        2.2.3 质粒提取第52-53页
        2.2.4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第53-54页
        2.2.5 酶切、回收、连接等DNA相关操作第54页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第54-55页
        2.2.7 枯草芽胞杆菌自然感受态的制备及质粒转化第55页
        2.2.8 枯草芽胞杆菌电转化方法第55-56页
        2.2.9 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第56页
        2.2.10 载体的构建第56-59页
        2.2.11 同源重组敲除目的基因第59-61页
        2.2.12 枯草芽胞杆菌生物量的测定第61页
        2.2.13 枯草芽胞杆菌菌体形态观察第61页
        2.2.14 枯草芽胞杆菌芽胞计数第61-62页
        2.2.15 反转录PCR第62-63页
        2.2.16 运动性检测第63-64页
        2.2.17 自溶活性检测第6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64-92页
        2.3.1 敲除载体的构建第64-66页
        2.3.2 自溶基因单缺失突变株第66-75页
        2.3.3 自溶酶基因的二重缺失第75-78页
        2.3.4 自溶酶基因的多重缺失第78-81页
        2.3.5 自溶基因缺失对细胞其他功能的影响第81-92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92-95页
        2.4.1 肽聚糖水解酶在细胞自溶中的角色第92-93页
        2.4.2 原噬菌体的作用第93页
        2.4.3 细胞自食因子SkfA与SdpC的作用第93页
        2.4.4 提高生物量抑制细胞自溶的最佳策略第93-95页
第三章 枯草芽胞杆菌自溶相关基因缺失突变株的异源蛋白表达第95-119页
    3.1 实验材料第95-97页
        3.1.1 菌株质粒第95-96页
        3.1.2 药品试剂第96页
        3.1.3 主要的培养基和溶液第96-97页
        3.1.4 仪器设备第97页
    3.2 实验方法第97-102页
        3.2.1 引物设计第97-98页
        3.2.2 β半乳糖苷酶酶活的检测第98-99页
        3.2.3 纳豆激酶酶活检测第99-100页
        3.2.4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制作第100页
        3.2.5 载体的构建第100-10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102-117页
        3.3.1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白细胞介素IL32第102-106页
        3.3.2 枯草芽胞杆菌融合表达白细胞介素IL32和绿色荧光蛋白第106-110页
        3.3.3 枯草芽胞杆菌表达β-半乳糖苷酶第110-113页
        3.3.4 枯草芽胞杆菌分泌表达纳豆激酶第113-117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117-119页
本研究总结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5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论文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ab37调控细胞增值及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嗜盐蛋白酶SptC的成熟机制及其几丁质结合结构域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