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1页 |
1.1 Rab家族结构 | 第12-13页 |
1.2 Rab蛋白作为分子开关来行使功能 | 第13-16页 |
1.3 Rab家族参与细胞增殖与癌症的发生 | 第16-19页 |
1.4 自噬与胞质环流 | 第19-21页 |
1.5 Rab家族成员参与自噬 | 第21-3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Rab37的克隆与鉴定 | 第31-58页 |
1. 引言 | 第31-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冰冻切片制备 | 第33页 |
2.3 快速HE染色 | 第33页 |
2.4 提取全组织RNA | 第33-34页 |
2.5 逆转录cDNA | 第34-35页 |
2.6 片段回收(国产biofiux试剂盒) | 第35页 |
2.7 T-easy载体连接(promegaTeasy试剂盒) | 第35-36页 |
2.8 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36页 |
2.9 阳性克隆挑取和鉴定 | 第36-37页 |
2.10 兼并引物扩增基因特异片段 | 第37-38页 |
2.11 组织半定量PCR | 第38-40页 |
2.12 3’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 第40页 |
2.13 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 第40-41页 |
2.14 2D电泳以及差异蛋白鉴定 | 第41页 |
2.15 Western Blot分析组织表达情况 | 第41-42页 |
2.16 免疫荧光/组化 | 第42-43页 |
2.17 转染 | 第43页 |
2.18 HeLa转基因细胞系的制作 | 第43-44页 |
2.19 抗体来源 | 第44页 |
2.20 免疫共沉淀 | 第44页 |
2.21 泛素化研究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56页 |
3.1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45-47页 |
3.2 RAB37基因的全长克隆和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3.3 小鼠Rab37变体的鉴定和表达模式 | 第48-49页 |
3.4 Rab37v1和Rab37v2的亚细胞定位 | 第49-50页 |
3.5 Rab37v2可以下调Rab37v1水平并增加其泛素化 | 第50-51页 |
3.6 Rab37截短突变体对野生型的调控 | 第51-52页 |
3.7 MG132可以稳定突变体,并且阻断野生型的降解 | 第52-54页 |
3.8 Rab37二聚化和家族成员的相互作用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4.1 Rab37的表达模式 | 第56页 |
4.2 Rab37C端缺失后定位发生了改变 | 第56页 |
4.3 Rab37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4.4 Rab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区域 | 第57-58页 |
第三章 :Rab37调控细胞增殖 | 第58-77页 |
1. 引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2.2 Western Blot分析组织表达 | 第59-60页 |
2.3 免疫荧光/组化 | 第60页 |
2.4 转染 | 第60-61页 |
2.5 HeLa超表达转基因细胞系的制作 | 第61页 |
2.6 HeLa干涉转基因细胞系的制作 | 第61页 |
2.7 抗体来源 | 第61-62页 |
2.8 泛素化研究 | 第62页 |
2.9 流式分析 | 第62-63页 |
2.10 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生长 | 第63页 |
2.11 MTT法 | 第63页 |
2.12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 第63页 |
2.13 细胞计数 | 第63-64页 |
2.14 裸鼠成瘤 | 第64页 |
2.15 软琼脂克隆实验 | 第64-65页 |
3. 结果 | 第65-74页 |
3.1 TM4和HeLa转基因细胞系的周期变化 | 第65-66页 |
3.2 转基因细胞系的增殖变化 | 第66-67页 |
3.3 细胞划痕迁移实验 | 第67-68页 |
3.4 细胞软琼脂克隆实验 | 第68-69页 |
3.5 裸鼠成瘤实验 | 第69-71页 |
3.6 肿瘤中Rab37的免疫荧光 | 第71-73页 |
3.7 下游基因的变化 | 第73-74页 |
4. 讨论 | 第74-77页 |
4.1 Rab37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的发生 | 第74-77页 |
第四章 :Rab37参与自噬的调控 | 第77-110页 |
1. 引言 | 第77-7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2.2 Western Blot | 第79-80页 |
2.3 免疫荧光/组化 | 第80页 |
2.4 转染 | 第80-81页 |
2.5 HeLa超表达转基因细胞系的制作 | 第81页 |
2.6 HeLa干涉转基因细胞系的制作 | 第81页 |
2.7 泛素化研究 | 第81-82页 |
2.8 裸鼠成瘤 | 第82页 |
2.9 细胞的饥饿处理 | 第82页 |
2.10 抗体来源 | 第82-83页 |
2.11 突变体构建 | 第83-84页 |
3. 结果 | 第84-105页 |
3.1 Rab37与Atg5的相互作用 | 第84-85页 |
3.2 Rab37和Atg5细胞共定位 | 第85-86页 |
3.3 Atg5截短突变体和Rab37的共定位 | 第86-87页 |
3.4 Atg7和Atg12与Rab37的相互作用 | 第87-88页 |
3.5 转基因细胞系中LC3及其相关Atg蛋白的变化 | 第88-90页 |
3.6 293T细胞中LC3及其相关自噬蛋白的变化 | 第90-91页 |
3.7 裸鼠肿瘤中LC3及其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91-92页 |
3.8 HeLa转基因细胞系中内源LC3的免疫荧光 | 第92-93页 |
3.9 Cos7细胞中Rab37和LC3B的共定位 | 第93-95页 |
3.10 Rab37GDP/GTP突变体与Atg5的相互作用 | 第95-96页 |
3.11 Rab37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和与Atg5的共定位 | 第96-97页 |
3.12 Rab37及突变体和Atg5与内源LC3B的共定位 | 第97-98页 |
3.13 Rab37突变体和LC3B与内源Atg5的共定位 | 第98-99页 |
3.14 单独的Rab37/Atg5难以聚集内源LC3B | 第99-100页 |
3.15 Q89L突变体促进自噬的发生最明显 | 第100-101页 |
3.16 Rab37可能是定位于Actin上来促进自噬的发生 | 第101-102页 |
3.17 小鼠组织中Rab37、LC3B和Atg5的免疫荧光 | 第102-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10页 |
4.1 Rab37与Atg家族成员的相互作用 | 第105页 |
4.2 Rab37参与自噬 | 第105-106页 |
4.3 Rab37调控自噬蛋白和LC3B的变化 | 第106-108页 |
4.4 从Rab37看自噬和肿瘤的关系 | 第108页 |
4.5 Rab37很可能是通过膜泡运输来参与自噬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35页 |
研究总结 | 第135-13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