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概述 | 第14-16页 |
1.2.1 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1.2.2 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传统合成方法的概述 | 第16-18页 |
1.3.1 碱金属氢化物还原法 | 第16页 |
1.3.2 锌粉法 | 第16-17页 |
1.3.3 水合肼法 | 第17页 |
1.3.4 催化加氢气法 | 第17-18页 |
1.4 电化学有机合成方法的概述 | 第18-21页 |
1.4.1 电化学有机合成的发展历程简述 | 第18-19页 |
1.4.2 电化学有机合成的常用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电化学有机合成的研究对像和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5 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电化学合成研究的概述 | 第21-26页 |
1.5.1 电化学合成氢化偶氮苯类化合物机理的研究 | 第21-23页 |
1.5.2 电极板的研究 | 第23-24页 |
1.5.3 催化剂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4 阴极液和质子交换膜循环使用的研究 | 第25页 |
1.5.5 电解工艺的研究 | 第25-26页 |
1.6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27-28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4.1 催化剂的负载 | 第29页 |
2.4.2 电化学合成实验 | 第29-30页 |
2.5 表征手段 | 第30-32页 |
2.5.1 高效液相色谱 | 第30页 |
2.5.2 CV法、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 | 第30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2.5.4 X射线衍射 | 第30-31页 |
2.5.5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邻氯硝基苯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 第32-46页 |
3.1 邻氯硝基苯电化学还原反应的表征 | 第32-42页 |
3.1.1 循环伏安法 | 第32-36页 |
3.1.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 第36-37页 |
3.1.3 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37-40页 |
3.1.4 极化曲线 | 第40-42页 |
3.2 阴极液的乳化程度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 邻氯硝基苯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催化剂的负载方式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 | 第46-53页 |
4.1 涂覆法负载催化剂 | 第46-47页 |
4.2 静电吸附法负载催化剂 | 第47-48页 |
4.3 CV表面结晶法负载催化剂 | 第48-52页 |
4.4 催化剂负载方式的选择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邻氯硝基苯电化学还原的循环试验 | 第53-59页 |
5.1 阴极液循环实验 | 第53-55页 |
5.2 质子交换膜在循环前后的性能变化 | 第55-59页 |
5.2.1 膜含水率的变化 | 第56页 |
5.2.2 膜电阻的变化 | 第56-57页 |
5.2.3 质子交换容量的变化 | 第57-59页 |
第六章 邻硝基苯甲醚的电化学还原 | 第59-66页 |
6.1 邻硝基苯甲醚电化学还原实验的表征 | 第59-61页 |
6.2 邻硝基苯甲醚的电化学还原机理简述 | 第61-62页 |
6.3 邻硝基苯甲醚的电化学还原实验的参数确定 | 第62-66页 |
6.3.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62-63页 |
6.3.2 恒流时电流大小的选择 | 第63-6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