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镁熔坨余热回收窑研发设计及热过程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电熔镁概述 | 第11-12页 |
1.1.1 电熔镁产业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镁熔坨余热回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镁熔坨余热回收潜力分析 | 第12-13页 |
1.3 镁熔坨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一体式余热回收窑的研发及设计 | 第21-31页 |
2.1 电熔镁砂生产工艺介绍 | 第21页 |
2.2 电熔镁热工测试 | 第21-24页 |
2.2.1 现场测试情况简介 | 第21-23页 |
2.2.2 测试结果及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3 余热回收方案 | 第24-29页 |
2.3.1 余热回收窑的设计要求及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2.3.2 窑体及窑衬结构 | 第25-26页 |
2.3.3 往复炉排及传动机构 | 第26-27页 |
2.3.4 入料结构及密封 | 第27页 |
2.3.5 供风系统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窑内传热过程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51页 |
3.1 段法模型介绍 | 第31-32页 |
3.2 模型的假设 | 第32页 |
3.3 余热回收窑内传热过程分析与研究 | 第32-33页 |
3.4 余热回收窑内换热过程分析 | 第33-44页 |
3.4.1 镁熔坨内部导热分析 | 第33-37页 |
3.4.2 余热回收窑内对流换热分析 | 第37-39页 |
3.4.3 余热回收窑内辐射换热分析 | 第39-44页 |
3.5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5.1 镁熔坨表面砂皮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5.2 炉排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5-46页 |
3.5.3 炉墙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5.4 空气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5.5 菱镁矿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4章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1-65页 |
4.1 段法模型的求解 | 第51-57页 |
4.1.1 求解思路 | 第51-53页 |
4.1.2 主变量修正法 | 第53-57页 |
4.2 物性参数的处理 | 第57-58页 |
4.3 段法模型结果及分析 | 第58-63页 |
4.3.1 辐射全交换面积计算结果 | 第58-59页 |
4.3.2 温度场计算结果 | 第59-63页 |
4.4 误差分析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热工参数对余热回收的影响分析及优化研究 | 第65-77页 |
5.1 单一热工参数对余热回收的影响 | 第65-70页 |
5.1.1 出口风速 | 第65-69页 |
5.1.2 菱镁矿层高度 | 第69页 |
5.1.3 孔隙率 | 第69-70页 |
5.2 热工参数优化分析研究 | 第70-73页 |
5.2.1 计算工况 | 第70-71页 |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1-73页 |
5.3 余热回收效率计算 | 第73-75页 |
5.3.1 电熔镁熔炼过程中的理论热耗 | 第73-74页 |
5.3.2 镁熔坨含有的热量计算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