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状况 | 第11-19页 |
1.2.1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第11-14页 |
1.2.2 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 第14-19页 |
1.3 本选题的基本思路与提纲 | 第19-20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1.3.2 内容提纲 | 第20页 |
1.4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社会资本与道德信仰 | 第22-56页 |
2.1 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阐述 | 第22-31页 |
2.1.1 资本的属性 | 第22-26页 |
2.1.2 资本的文明面 | 第26-29页 |
2.1.3 马克思资本观的启示 | 第29-31页 |
2.2 社会资本理论的阐述 | 第31-42页 |
2.2.1 皮埃尔·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开创性研究 | 第31-34页 |
2.2.2 詹姆斯·S·科尔曼以社会学视野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 | 第34-37页 |
2.2.3 罗伯特.D·普特南以政治学视野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 | 第37-39页 |
2.2.4 弗朗西斯·福山以文化学视野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 | 第39-42页 |
2.3 社会资本与道德信仰 | 第42-56页 |
2.3.1 道德信仰的内涵及其价值 | 第42-46页 |
2.3.2 道德信仰对社会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46-51页 |
2.3.3 社会资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51-56页 |
3 孔子道德信仰的构成 | 第56-95页 |
3.1 孔子道德观 | 第56-71页 |
3.1.1 “仁” | 第56-60页 |
3.1.2 “恕” | 第60-62页 |
3.1.3 “义” | 第62-65页 |
3.1.4 “礼” | 第65-68页 |
3.1.5 “信” | 第68-71页 |
3.2 孔子信仰观 | 第71-84页 |
3.2.1 鬼神观 | 第71-76页 |
3.2.2 天命信仰 | 第76-84页 |
3.3 孔子道德信仰对宗教信仰的超越 | 第84-95页 |
3.2.1 宗教信仰的特征本质及其道德意义 | 第85-89页 |
3.2.2 孔子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联系 | 第89-91页 |
3.2.3 孔子道德信仰对宗教信仰的超越 | 第91-95页 |
4 孔子道德信仰内涵及其依据探析 | 第95-136页 |
4.1 孔子道德信仰的内涵分析 | 第95-109页 |
4.1.1 孔子之“道”的终极性意蕴 | 第95-98页 |
4.1.2 孔子“天道”及其超越 | 第98-101页 |
4.1.3 孔子“仁道”的信仰意蕴 | 第101-106页 |
4.1.4 孔子“中庸”之道的意蕴 | 第106-109页 |
4.2 孔子道德信仰的可能性及其依据分析 | 第109-136页 |
4.2.1 孔子道德规范的信仰性 | 第110-116页 |
4.2.2 孔子道德信仰本体论依据 | 第116-121页 |
4.2.3 孔子道德信仰价值论依据 | 第121-126页 |
4.2.4 孔子道德信仰实践论依据 | 第126-136页 |
5 孔子道德信仰的现代价值 | 第136-165页 |
5.1 当代社会道德困境 | 第136-144页 |
5.1.1 经济主义之困 | 第137-139页 |
5.1.2 工具理性主义之困 | 第139-142页 |
5.1.3 极端个人主义之困 | 第142-144页 |
5.2 孔子道德信仰的现代转换 | 第144-165页 |
5.2.1 孔子道德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互补性 | 第145-150页 |
5.2.2 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孔子道德信仰社会资本化 | 第150-156页 |
5.2.3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孔子道德信仰社会资本化 | 第156-160页 |
5.2.4 弘扬理想主义精神,走向理想的“乌托邦” | 第160-165页 |
结束语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9页 |
附录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