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 1.2 二氧化钛的结构 | 第14-19页 |
| 1.2.1 二氧化钛的几何结构 | 第14-16页 |
| 1.2.2 二氧化钛的电子结构 | 第16-19页 |
| 1.3 二氧化钛表面小分子吸附与分解的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 1.3.1 二氧化钛表面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19-23页 |
| 1.3.2 二氧化钛表面醇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23-27页 |
| 1.3.3 二氧化钛表面其它小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27-28页 |
| 1.4 选题意义和本论文的工作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7页 |
| 第二章 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37-56页 |
| 2.1 第一性原理 | 第37页 |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7-42页 |
| 2.2.1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 第37-38页 |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38-39页 |
| 2.2.3 Kohn-Sham方程 | 第39-40页 |
| 2.2.4 交换关联能近似 | 第40-42页 |
| 2.3 相关方法与术语 | 第42-43页 |
| 2.3.1 反应路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2.3.2 态密度 | 第43页 |
| 2.4 DFT计算软件包简介 | 第43-46页 |
| 2.5 计算参数测试 | 第46-48页 |
| 2.5.1 截断能测试 | 第46-47页 |
| 2.5.2 k点密度测试 | 第47页 |
| 2.5.3 TiO_2单胞晶格常数优化 | 第47-48页 |
| 2.6 模型验证 | 第48-52页 |
| 2.6.1 平板模型层数 | 第48-49页 |
| 2.6.2 分子的单面吸附 | 第49-50页 |
| 2.6.3 DFT+U测试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第三章 含桥氧空位对的TiO_2(110)表面甲醇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56-77页 |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 3.2 方法与细节 | 第57-59页 |
| 3.3 以分子形式吸附的甲醇分子的结构和吸附能 | 第59-65页 |
| 3.4 甲醇分解碎片的吸附结构和吸附能 | 第65-67页 |
| 3.5 甲醇分子的分解路径 | 第67-7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第四章 含两个桥氧空位的TiO_2(110)表面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77-98页 |
| 4.1 引言 | 第77-79页 |
| 4.2 方法与细节 | 第79-80页 |
| 4.3 完美表面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80-83页 |
| 4.4 单个桥氧空位处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83-84页 |
| 4.5 含桥氧空位对的表面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84-88页 |
| 4.6 含间隔性桥氧空位的表面水分子的吸附与分解 | 第88-92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第五章 SrTiO_3(110)表面水与醇类分子的吸附行为 | 第98-112页 |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99-103页 |
| 5.3 计算方法 | 第103-106页 |
| 5.4 SrTiO_3(110)表面水、甲醇与乙二醇分子的吸附行为 | 第106-10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 6.1 工作小结 | 第112-113页 |
| 6.2 展望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7页 |
| 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