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工商工艺美术论文--广告论文

水墨绘画元素在现代招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第15-17页
        1.2.1 国内外对于水墨绘画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招贴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2.3 水墨绘画在招贴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论文的整体框架第18-21页
第二章 招贴设计概述第21-37页
    2.1 招贴设计的演变第21-22页
        2.1.1 古代招贴设计的起源第21-22页
        2.1.2 现代招贴设计的演变第22页
    2.2 招贴设计的定义及作用第22-25页
        2.2.1 招贴设计的定义第23页
        2.2.2 招贴设计的功能第23-25页
            2.2.2.1 信息传递和品牌塑造第23-24页
            2.2.2.2 增强竞争和销售第24-25页
            2.2.2.3 审美效应第25页
    2.3 招贴设计的构成元素第25-30页
        2.3.1 图形要素第25-27页
            2.3.1.1 插图第26-27页
            2.3.1.2 摄影图片第27页
        2.3.2 文字要素第27-29页
            2.3.2.1 文字的解说第28页
            2.3.2.2 文字的创意形式第28-29页
        2.3.3 色彩要素第29-30页
            2.3.3.1 色彩心理第29-30页
            2.3.3.2 色彩与设计主题的联系第30页
    2.4 招贴设计分类第30-35页
        2.4.1 政治招贴第30-31页
        2.4.2 公益招贴第31-32页
        2.4.3 商业性招贴第32-34页
        2.4.4 艺术招贴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传统文化元素在亚洲各地招贴中的表现第37-57页
    3.1 日本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第37-40页
        3.1.1 日本招贴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第37-38页
        3.1.2 日本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第38-40页
    3.2 韩国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第40-43页
        3.2.1 韩国招贴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第40-41页
        3.2.2 韩国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第41-43页
    3.3 中国香港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第43-47页
        3.3.1 中国香港招贴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第44页
        3.3.2 中国香港招贴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脉络第44-47页
    3.4 国内招贴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第47-56页
        3.4.1 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招贴中的应用现状第47-51页
            3.4.1.1 优势第47-48页
            3.4.1.2 存在问题第48-51页
        3.4.2 亚洲各地区的招贴设计对中国招贴设计的影响第51-55页
        3.4.3 传统文化元素—水墨绘画在招贴中的应用现状第55-56页
            3.4.3.1 水墨绘画在招贴中应用存在的问题第55页
            3.4.3.2 水墨绘画在招贴中应用的优势第5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水墨绘画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第57-69页
    4.1 水墨绘画的历史演变第57-63页
        4.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墨绘画第57-58页
        4.1.2 隋唐时期的水墨绘画第58-59页
        4.1.3 宋代的水墨绘画第59-60页
        4.1.4 元代的水墨绘画第60-61页
        4.1.5 明清时期的水墨绘画第61-62页
        4.1.6 当代水墨绘画发展现状第62-63页
    4.2 水墨绘画的文化内涵第63-65页
        4.2.1 水墨绘画中的道教思想第63-64页
        4.2.2 水墨绘画中的佛教禅学思想第64-65页
        4.2.3 水墨绘画中的儒家思想第65页
    4.3 水墨绘画载体的转变第65-68页
        4.3.1 水墨绘画载体转变的原因第66-67页
        4.3.2 水墨绘画的新载体——招贴设计第67-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水墨绘画对招贴设计的影响研究第69-89页
    5.1 水墨绘画对招贴设计的影响第69-81页
        5.1.1 水墨绘画的文化内涵对招贴的影响第69-74页
            5.1.1.1 佛家思想第69-71页
            5.1.1.2 儒家思想第71-72页
            5.1.1.3 道家思想第72-74页
        5.1.2 水墨绘画的艺术特征对招贴的影响第74-81页
            5.1.2.1 水墨绘画的艺术特征第74-78页
            5.1.2.2 水墨绘画艺术特征对招贴的影响分析第78-81页
    5.2 水墨绘画与招贴设计的共性第81-86页
        5.2.1 创作理念的共性第82-83页
        5.2.2 二维空间的共性第83-85页
        5.2.3 构成元素的共性第85-86页
    5.3 水墨绘画与招贴类型的关系研究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水墨绘画在招贴设计的中应用方法第89-117页
    6.1 水墨绘画的构图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第89-98页
        6.1.1 水墨绘画的构图“留白法”第89-94页
            6.1.1.1 水墨绘画留白的基本原则第90页
            6.1.1.2 “留白”和“主体”的关系第90-91页
            6.1.1.3 构图“留白法”——水墨绘画式样的应用第91-94页
        6.1.2 水墨绘画的构图“留白落款法”第94-98页
            6.1.2.1 水墨绘画的落款第94-96页
            6.1.2.2 “留白”与“落款”的关系及对构图的影响第96-97页
            6.1.2.3 构图“留白落款法”——落款的应用第97-98页
    6.2 水墨绘画的基本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第98-115页
        6.2.1 文字图形化法第98-104页
            6.2.1.1 文字与图形的共性第99-100页
            6.2.1.2 文字图形化和图形化文字之间的差异第100-101页
            6.2.1.3 文字图形化应用方法——书法和水墨绘画的融合第101-103页
            6.2.1.4 图形化文字应用方法——借物应字第103-104页
        6.2.2 色彩象征法第104-109页
            6.2.2.1 水墨绘画中“墨色”的成因第104-106页
            6.2.2.2 水墨绘画中黑白灰的变化第106-107页
            6.2.2.3 水墨绘画与招贴设计黑白灰的差异第107-108页
            6.2.2.4 水墨绘画的黑白灰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第108-109页
        6.2.3 图形元素混合法第109-115页
            6.2.3.1 图形元素混合的优点第110-111页
            6.2.3.2 图形元素混合法——中国传统图形式样的混合第111-113页
            6.2.3.3 图形元素混合法——外来图形元素的混合第113-115页
    6.3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21页
    7.1 结语第117-118页
    7.2 创新点第118-119页
    7.3 展望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附录A 研究成果第129-131页
附录B 图片来源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禄丰长平铜矿浮选工艺试验研究
下一篇:苗族蜡染艺术研究--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