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80后”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解读--以张悦然、笛安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7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第7-10页
        一、选题背景第7-8页
        二、研究意义第8-9页
        三、张悦然、笛安创作概况第9-10页
    第二节 “80后”女性文学研究综述第10-13页
        一、“80后”女作家的整体性研究第11页
        二、“80后”女性文学的文本研究第11-12页
        三、“80后”女性文学的文化研究第12-13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13-17页
        一、心理(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第13-14页
        二、“80后”女性文学第14-15页
        三、女性心理意识第15-17页
第一章 不同成长阶段中的女性心理类型解读第17-29页
    1.1 幼年时期施虐与受虐之间游离的女性心理第17-20页
        1.1.1 被压抑的女性:受虐的童年第18-19页
        1.1.2 生命异化:施虐的自我满足第19-20页
    1.2 青春爱恋期的女性心理内核第20-23页
        1.2.1 青春期失落女性的叛逆第20-21页
        1.2.2 病态的情绪满足第21-22页
        1.2.3 对爱情畸形的迷恋第22-23页
    1.3 婚姻孕育期的女性心理建构第23-29页
        1.3.1 极端化的本我第24-25页
        1.3.2 自我:在爱中调整自己第25-26页
        1.3.3 超我中生命的孕育第26-29页
第二章 典型女性的心理特征透视第29-37页
    2.1 不同形象中女性心理特征提取第29-32页
        2.1.1 偏执型女性:执拗走下去,没有回路第30-31页
        2.1.2 忧郁型女性:“装在套子里”的女人第31页
        2.1.3 癔病型女性:被现实撕裂的灵魂第31-32页
    2.2 典型女性心理特征的全景化透视第32-37页
        2.2.1 女性心理的矛盾性:平流层中的女人第33-34页
        2.2.2 女性心理的流变性:情感中游荡的一生第34-37页
第三章 叛逆与孤独的女性心理成因分析第37-47页
    3.1 缝隙中的喘息:人性中亲情观念的缺损第37-41页
        3.1.1 残缺的爱:亲情关系的沉沦第37-39页
        3.1.2 稀薄的爱:亲情分享方式的破损第39-40页
        3.1.3 无果的爱:家庭心理结构的扭曲第40-41页
    3.2 痛苦的枷锁:社会存在的局限第41-44页
        3.2.1 偏激的时代带给女性凝重的忧伤第41-43页
        3.2.2 特定群体阴影背后无法言说的痛第43-44页
    3.3 孤独的舞者:女性心理自我的局限第44-47页
        3.3.1 脆弱而敏感的内心第44-45页
        3.3.2 骨子里对男性的依赖第45-47页
结语:“80后”女性文学中女性心理的重塑与走向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下一篇:A保险公司车商业务服务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