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8页
        1.1.1 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第11-12页
        1.1.2 花岗岩成因分类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3 花岗岩锆石学研究进展第15-17页
        1.1.4 埃达克岩成因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 选题依据第18页
    1.3 研究区花岗岩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18-21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1-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页
    1.5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3-25页
第二章 南阿尔金区域地质概况第25-34页
    2.1 沉积地层概况第26-27页
        2.1.1 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第26-27页
        2.1.2 侏罗纪沉积地层第27页
        2.1.3 古近纪沉积地层第27页
    2.2 岩浆岩概况第27-32页
        2.2.1 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第27-29页
        2.2.2 中酸性侵入岩第29-32页
    2.3 变质作用概况第32-34页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第34-37页
    3.1 主量元素第34页
    3.2 微量元素第34-35页
    3.3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第35页
    3.4 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第35-37页
第四章 南阿尔金早古生带后碰撞花岗质岩浆作用第37-65页
    4.1 岩体野外地质特征及样品岩相学特征第37-38页
        4.1.1 吐拉钾长花岗岩第37页
        4.1.2 江尕勒萨依二长花岗岩第37-38页
        4.1.3 茫崖黑云母花岗岩第38页
        4.1.4 若羌河片麻花岗岩第38页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38-44页
        4.2.1 主量元素特征第38-42页
        4.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第42-44页
    4.3 锆石CL图像特征和LA-ICP-MS U-Pb定年结果第44-46页
    4.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第46-47页
    4.5 讨论第47-51页
        4.5.1 源岩性质第47-49页
        4.5.2 部分熔融条件第49-50页
        4.5.3 年代学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第50-51页
    4.6 小结第51-65页
第五章 南阿尔金长沙沟地区下地壳部分熔融:来自埃达克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第65-79页
    5.1 野外地质产状和样品岩石学特征第65-67页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67-69页
        5.2.1 主量元素特征第67-68页
        5.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第68-69页
    5.3 锆石CL图像特征及LA-ICP-MS U-Pb定年结果第69-70页
    5.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第70-72页
    5.5 讨论第72-75页
        5.5.1 岩浆作用的源区性质第72-74页
        5.5.2 部分熔融条件第74页
        5.5.3 年代学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第74-75页
    5.6 小结第75-79页
第六章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的证据:来自黄土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第79-93页
    6.1 野外地质产状和岩相学特征第79-80页
    6.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80-82页
        6.2.1 主量元素特征第80-81页
        6.2.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第81-82页
    6.3 锆石CL图像特征及LA-ICP-MS U-Pb定年结果第82-84页
    6.4 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第84-86页
    6.5 讨论第86-89页
        6.5.1 黄土泉达克岩的源岩特征及成因第86-88页
        6.5.2 年代学及地质意义第88-89页
    6.6 小结第89-93页
第七章 讨论第93-103页
    7.1 南阿尔金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年代学格架及成因第93-99页
        7.1.1 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期次及分布特征第93-96页
        7.1.2 与区内镁铁-超美铁质岩及变质作用时代的对比第96-98页
        7.1.3 与柴北缘早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期次的对比第98-99页
    7.2 构造地质意义第99-103页
        7.2.1 区内板片俯冲方向第99-101页
        7.2.2 南阿尔金构造演化过程探讨第101-103页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第103-107页
    1.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2. 主要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第104-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tudy on the Trafficking Mechanism of HIV-1 Coreceptor CCR5
下一篇:Nuclear Techniques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Trace Elements in 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