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电信论文--电信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通信企业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移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5页
    1.1 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管理概论第8-11页
        1.1.1 固定资产的定义及特征第8页
        1.1.2 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的特征及其分类第8-10页
        1.1.3 固定资产管理及其意义第10页
        1.1.4 固定资产的主要管理方式第10-11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目前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主要管理理论简介第15-21页
    2.1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简介第15-17页
        2.1.1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理念第15-16页
        2.1.2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第16-17页
    2.2 PAS 55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第17-19页
        2.2.1 PAS 55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和对象范围第17-18页
        2.2.2 PAS 55资产管理关键原则第18-19页
    2.3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及PAS 55体系对通信资产管理的意义第19-20页
    2.4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及PAS 55体系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启发第20-21页
第三章 通信企业资产管理改进策略及信息化平台设计第21-29页
    3.1 通信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特点与目标第21-22页
    3.2 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第22-23页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法论-EA方法论第23-25页
    3.4 通信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主要架构第25-29页
        3.4.1 业务架构第25-27页
        3.4.2 数据架构第27页
        3.4.3 应用架构第27-28页
        3.4.4 技术架构第28-29页
第四章 河南移动工程、资产管理的现状与薄弱环节第29-36页
    4.1 现行管理模式条块分割,缺乏整体目标第29页
    4.2 设备动态管理相对欠缺第29-30页
    4.3 工程设备与资产管理的脱节第30页
    4.4 工程物资和在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4.5 现行系统冗余、无效信息问题第31-34页
        4.5.1 直接文本重复第31-33页
        4.5.2 归属地交叉混乱第33页
        4.5.3 逻辑重复记录第33-34页
    4.6 项目任务结构信息的不准确第34页
    4.7 工程物资与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的编码第34-36页
第五章 引入GIS系统,发挥智能手机功能,促进通信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第36-47页
    5.1 引入GIS系统,建立地点编码规则,确保基础地点数据准确第36-38页
        5.1.1 GIS系统简介第36页
        5.1.2 GIS的移动化延伸第36-37页
        5.1.3 GIS在通信企业的应用回顾与展望第37页
        5.1.4 基于GIS的通信设备资产管理第37-38页
    5.2 智能终端结合GIS系统的整体方案第38-41页
        5.2.1 智能终端结合GIS系统的迫切现实需求第39页
        5.2.2 智能终端结合GIS系统,软硬件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第39页
        5.2.3 GIS系统的实现方式第39-40页
        5.2.4 建立明确、直观的地点编码和描述规则第40-41页
        5.2.5 系统内已有数据的梳理工作第41页
    5.3 系统架构选择对于通信业GIS系统建设的决定性作用第41-42页
    5.4 引入GIS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第42-43页
    5.5 以物资编码标准融通设备、资产全过程管理第43-46页
        5.5.1 资产管理从基建开始第43-44页
        5.5.2 建立资产、设备统一目录,实现从设备到资产的映射和转化第44页
        5.5.3 工程设备的实物条码化第44页
        5.5.4 工程设备的出库和安装、交维第44-45页
        5.5.5 自动出库及自动转资的实现第45页
        5.5.6 设立费用分摊规则,提升资产价值、效益核算准确性第45页
        5.5.7 采用工单管理模式实现修理项目费用核算第45-46页
    5.6 资产报废、退役以及折旧第46页
    5.7 资产运行状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第46-4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7-49页
    6.1 总结第47页
    6.2 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氮源处理MTiO3(M=Zn,Sr)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降解性能研究
下一篇:透明导电掺铝氧化锌薄膜的制备修饰及其自清洁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