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视频编码发展历史 | 第10-13页 |
1.3 视频编码技术综述 | 第13-17页 |
1.3.1 预测 | 第13-14页 |
1.3.2 变换与量化 | 第14页 |
1.3.3 熵编码 | 第14-15页 |
1.3.4 码率控制 | 第15-17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页 |
1.4.2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视频编码技术概述及HEVC关键技术 | 第19-31页 |
2.1 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 第19-21页 |
2.1.1 H.261视频编码标准 | 第19页 |
2.1.2 MPEG-1视频编码标准 | 第19-20页 |
2.1.3 MPEG-2/H.262视频编码标准 | 第20页 |
2.1.4 H.263视频编码标准及其扩展 | 第20页 |
2.1.5 MPEG-4视频编码标准 | 第20-21页 |
2.1.6 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及其扩展 | 第21页 |
2.2 HEVC关键技术 | 第21-29页 |
2.2.1 HEVC的编码设计和特性 | 第24页 |
2.2.2 视频编码层 | 第24-26页 |
2.2.3 HEVC中的编码控制 | 第26-27页 |
2.2.4 模式判定 | 第27-28页 |
2.2.5 运动估计 | 第28-29页 |
2.2.6 率失真优化 | 第29页 |
2.2.7 特殊编码模式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算法与对数R-Q率失真模型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不同视频编码标准当中采用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31-34页 |
3.2.1 H.261 | 第31-32页 |
3.2.2 MPEG-1 | 第32页 |
3.2.3 MPEG-2 | 第32-33页 |
3.2.4 H.263 | 第33页 |
3.2.5 H.264/AVC | 第33-34页 |
3.3 率失真模型 | 第34-37页 |
3.3.1 拉普拉斯(Laplacian)分段模型 | 第35页 |
3.3.2 二次R-Q模型 | 第35-36页 |
3.3.3 ρ域量化失真模型 | 第36-37页 |
3.3.4 指数R-Q模型 | 第37页 |
3.4 基于对数R-Q模型的码率控制 | 第37-42页 |
3.4.1 基于指数的R-Q对比模型 | 第37页 |
3.4.2 对数R-Q率失真模型 | 第37-38页 |
3.4.3 参数更新 | 第38-39页 |
3.4.4 实验验证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层次化比特分配算法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图像复杂度估计 | 第43-44页 |
4.3 层次化码率分配机制 | 第44-48页 |
4.3.1 GOP层码率分配 | 第46页 |
4.3.2 帧层码率分配 | 第46-48页 |
4.3.3 编码单元层码率分配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5.1 实验条件描述 | 第49-50页 |
5.1.1 测试序列 | 第49页 |
5.1.2 测试配置 | 第49-50页 |
5.1.3 实验条件设定 | 第50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2.1 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5.2.2 定QP测试条件 | 第51-52页 |
5.2.3 定码率测试条件 | 第52-53页 |
5.2.4 性能对比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