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国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2.4 国内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福建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架构基础 | 第25-39页 |
2.1 可追溯体系的具体要求 | 第25-26页 |
2.1.1 确保追溯记录的连续性是基础 | 第25页 |
2.1.2 完善追溯记录的有效性是关键 | 第25-26页 |
2.1.3 保证追溯记录的真实性是基础 | 第26页 |
2.2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关键内容 | 第26-30页 |
2.2.1 进厂原辅材料的基本信息 | 第27页 |
2.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具体情况 | 第27-29页 |
2.2.3 产品检验销售的去向记录 | 第29-30页 |
2.3 福建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运作模式 | 第30-39页 |
2.3.1 福建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运行流程图 | 第30-31页 |
2.3.2 福建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信息记录表 | 第31-39页 |
第三章 福建省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调查分析 | 第39-54页 |
3.1 调查问卷数据来源 | 第39-43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39页 |
3.1.2 样本选择 | 第39-41页 |
3.1.3 问卷设计 | 第41-42页 |
3.1.4 调查方法 | 第42-43页 |
3.2 样本统计描述性分析 | 第43-51页 |
3.2.1 企业类别 | 第43-44页 |
3.2.2 企业性质 | 第44页 |
3.2.3 企业规模 | 第44-45页 |
3.2.4 企业认证情况 | 第45页 |
3.2.5 企业市场环境 | 第45页 |
3.2.6 企业注册时间 | 第45-46页 |
3.2.7 企业管理者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3.2.8 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 第47-49页 |
3.2.9 企业对可追溯体系的认识 | 第49-51页 |
3.3 可追溯体系的实践效果 | 第51-54页 |
3.3.1 总体效果 | 第51-52页 |
3.3.2 具体实效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影响因素浅析 | 第54-62页 |
4.1 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4.1.1 企业管理者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2 企业质量认证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3 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 | 第58页 |
4.1.4 企业市场环境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5 企业员工素质的影响 | 第59页 |
4.2 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4.2.1 政府政策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同行竞争的影响 | 第60页 |
4.2.3 市场认可的影响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第62-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5.2 发展对策 | 第62-65页 |
5.2.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63页 |
5.2.2 提供技术帮助,推动企业可追溯建设 | 第63-64页 |
5.2.3 引入资金扶持,调动企业实施积极性 | 第64页 |
5.2.4 建立追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实用性 | 第64页 |
5.2.5 加大监管力度,保障追溯体系公信力 | 第64-65页 |
5.2.6 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可追溯产品市场 | 第65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