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与设计研究--以峡山区盘马埠矿坑公园为例
目录 | 第3-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1 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 | 第13页 |
1.2.2 矿山废弃地景观研究与改造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我国废弃地景观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矿山废弃地的开发模式分析 | 第18-24页 |
2.1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特征 | 第18-19页 |
2.1.1 文化价值特征 | 第18页 |
2.1.2 地貌景观特征 | 第18-19页 |
2.1.3 地理环境特征 | 第19页 |
2.2 矿山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 第19-24页 |
2.2.1 矿山遗迹模式 | 第19-21页 |
2.2.2 文化景观模式 | 第21-22页 |
2.2.3 自然修复模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矿山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内容 | 第24-30页 |
3.1 规划设计原则 | 第24-27页 |
3.1.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24-25页 |
3.1.2 凸显文化原则 | 第25-26页 |
3.1.3 资源与安全并重的原则 | 第26-27页 |
3.2 矿山废弃地资料与调研分析 | 第27页 |
3.2.1 矿山废弃地资料调研 | 第27页 |
3.2.2 矿山废弃地设计方案制定 | 第27页 |
3.3 景观区规划 | 第27-29页 |
3.3.1 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3.3.2 对自有元素加以利用 | 第28页 |
3.3.3 增加自然融合景观 | 第28-29页 |
3.3.4 利用空间与文化景观 | 第29页 |
3.4 矿山废弃地景观规划分区 | 第29-30页 |
3.4.1 核心景观区 | 第29页 |
3.4.2 景观恢复区 | 第29-30页 |
3.4.3 休闲游览区 | 第30页 |
第4章 盘马埠矿坑景观修复设计 | 第30-46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30-32页 |
4.1.1 盘马埠矿坑的地理位置及现状 | 第30-32页 |
4.1.2 自然气候 | 第32页 |
4.1.3 区域经济文化条件 | 第32页 |
4.2 盘马埠矿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第32-38页 |
4.2.1 总体规划 | 第32-33页 |
4.2.2 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2.3 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2.4 盘马埠矿坑公园景观设计 | 第35-38页 |
4.3 盘马埠矿坑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 第38-46页 |
4.3.1 植被修复 | 第38-41页 |
4.3.2 场地的景观修复 | 第41页 |
4.3.3 植物景观营造 | 第41-4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6-47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46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附图表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